政策查询

企业发展需靠创新

关键词: 人民日报

  • 发布日期:2018-03-28
  • 来源:
  • A+
    A-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科技创新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战略支撑。要着眼国家战略需求,主动承接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引进国内外顶尖科技人才,加强对中小企业创新支持,培育更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

科技创新,企业发展有动力

3月3日,徐工集团矿山装备批量出口发车仪式隆重举行,总价值近2亿元的70台XDA40铰接式自卸车即将奔赴中亚和南非。这一产品打破了外资品牌对该领域核心技术的垄断,使徐工成为国内唯一一家可以批量生产40吨级铰接式自卸车并出口海外的企业。徐工有国家级技术中心,建立了包含技术研究、产品研发、试验检测的三层技术创新体系。同时,还在欧洲、北美、巴西建立研发中心。在工程机械的主要细分门类,徐工已经解决了90%的技术难题。

在创新引领下,2017年,徐工出口同比涨幅近90%,覆盖全球178个国家和地区,继续保持行业出口冠军。“一带一路”沿线产品已覆盖57个国家,销售额占比达72%,30国出口占有率第一。创新,正是徐工集团快速发展的原动力。

产学研融合,创新资源活起来

“今年初,由清研智束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的国内首台粉床电子束金属3D打印机正式实现产业化,设备刚刚推出就获得了首批4个总共1200多万元的订单。”清研智束总经理郭超向记者介绍。

郭超的另一个身份是清华大学天津高端制造研究院增材制造技术与工程研究所副所长。在高校,很多手握科技成果的教授,都有和郭超一样创业的梦想,但是科技成果转化难却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

为此,清华大学在全国建立了包括高端院在内的13个外派研究院,为科技与产业的结合、嫁接搭建平台。

清科环保、清研华宇、清研智束……一连串以“清”字打头的公司次第呈现,源于清华师生的研发成果,高端院已孵化了10家公司,2017年签订的科研合同总额达亿元。一个高校科研成果产学研转化的新模式日渐成熟:导师带领十几人的学术团队在学校研究基础理论,其中适用于产业化的部分就放到高端院的研究所进行产业化研发和市场开发,公司则致力于生产销售和对接市场,公司在服务市场时遇到的技术难题,又可求助于研究所和学校的研发团队。

股权激励,人才创新有劲头

人才是第一资源,是创新发展的基础性要素,打造人才高地是浙江杭州余杭区近年来实施“十百千”工程的目标之一。为吸引更多的人来余杭创业、就业,2017年,余杭区出台了“人才新政十条”,比如《余杭区新引进应届全日制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毕业生生活安家补贴发放实施细则》,就是为新引进的应届全日制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毕业生进行生活安家费补贴的政策。

2017年11月,浙江出台《高水平建设人才强省行动纲要》,对引进人才各方面的内容做了细致的规定。人才所关心的医疗、教育、居住等各方面内容都提出了保障措施。

2017年以来,浙江省大力创建千人计划产业园,6个省级千人计划产业园已经集聚“国千”人才177名、“省千”人才106名,落户海归项目414个。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