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帮扶政策
受海外疫情影响,近期不少外贸企业面临市场压力和国际客户取消订单的风险。为帮助企业应对困难,政策层面稳外贸的措施正加速落地,企业也在积极寻找突围方法。 “凛冬将至。”这是一位服装外贸企业负责人在接受上证报采访时说的第一句话。他坦言:“未来纺织服装出口可能面临全球市场需求大幅下降的寒冬。” 一家主要出口陶瓷的外贸企业对记者表示:“形势很严峻。我们还有部分订单没有发货,正在赶工。未来如果疫情蔓延进一步加剧,订单可能会大幅下降。” “刚复工的时候,是我们跟客户请求推后交货,现在是客户要求我们延期交货,因为受疫情影响客户没法接货,更糟糕的情形是客户直接取消订单。”中基宁波集团副总裁应秀珍告诉上证报记者。 应秀珍表示:“比如意大利的货生产好了,但由于意大利口岸封锁了,客户拒收,所以接下来的订单到底是生产还是不生产,两难。生产了可能会被拒收;不生产工人已经复工了,订单也生成了,所以举步维艰。” 上海一家纺织服装出口企业的负责人也告诉上证报记者,公司前两月的出口额下降大概在30%以上。订单方面,有45%的订单延迟出口,25%的订单加急运输,比如海运改空运,另外还有30%的订单被取消。 此外,有些小型外贸企业在出口业务下降后,面临运营现金流紧张的情况,还有企业对出口信用保险的应用拓展方面有所需求。 上周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了六项“硬核”举措稳外贸稳外资,包括落实及时足额出口退税、加大外贸信贷投放、落实贷款延期还本付息、支持商业保险公司开展短期出口信用保险并降低费率等。 目前政策正在加速落地。以深圳的落实出口退税为例,数据显示,疫情防控期间有关部门采取“非接触式”办税,累计办结13000笔出口退税业务,涉及退税款70.62亿元。上海方面,有企业反馈称,从申报出口退税至资金到账只需要3天时间,对缓解企业资金压力很有帮助。 记者了解到,很多外贸企业正积极利用国家的税收、社保优惠政策,及时申报减免税费,并通过出口转内需等措施寻找在困境中突围的途径。 此外,加大对东盟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力度也成为外贸企业应对之举。 “目前东盟受疫情影响相对小一些,一些国家的纺织原料一直是从中国进口,随着疫情蔓延它们也准备扩大防护用品产能。”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高凌云分析称。 东方国际集团上海利泰进出口有限公司的总经理赵晓东在接受上证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我国和东盟的贸易是既有竞争,也有合作,既有分工,也有协同。积极寻找其中合作商机,对于外贸企业也是谋求突破的一个好办法。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