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查询

科技创新为“一带一路”注入加速度

关键词: 科技创新

  • 发布日期:2019-04-28
  • 来源:央广网
  • A+
    A-

尼罗河畔的埃及索哈杰,是“中国—埃及可再生能源国家联合实验室”所在地。一条完整的太阳能电池和组件生产试验线,正在这里紧锣密鼓地进行调试,为即将到来的全线贯通做最后的准备。

“按计划,今年5月,我们和埃方联合建设的这条试验线将利用我国国产光伏装备产出首片光伏电池和首块组件。”中国电科48研究所工程师、“中国—埃及可再生能源国家联合实验室”中方项目主管汪已琳向记者介绍道。

  位于北非东部的埃及,拥有丰富的太阳能光照资源和纯度较高的硅矿资源,在利用太阳能方面有着强烈的技术需求。“我们有着成熟的太阳能电池、组件及应用技术,通过联合实验室的示范引领,能为当地更好地利用可再生能源提供技术支撑。” 汪已琳表示。

  “中国—埃及可再生能源国家联合实验室”只是“一带一路”建设中国际科技合作的一个缩影。

  4月25日,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创新之路”分论坛召开,科技部部长王志刚表示,过去两年,在“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不懈努力下,“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正在从理念转化为行动,从愿景转化为现实,取得了丰硕成果和显著成效。

  科技部国际合作司司长叶冬柏告诉记者,近年来,科技部会同各方力量,通过政府间科技创新联委会机制、科技伙伴计划等平台,切实开展科技人文交流、共建联合实验室、科技园区合作、技术转移4项行动。

  科技人文交流,是促进科技界“民心相通”的重要纽带。据统计,两年来,依托中国科技部、中国科学院等部门的国际合作项目平台,共支持800余名“一带一路”共建国家青年科学家来华开展短期科研;举办146个培训班,累计培训“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学员2100余人。

  加速创新资源集聚的同时,共建联合实验室打造了科技创新合作的品牌和名片。比如,中国—南非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联合研究中心、中国—印尼港口建设与灾害防治联合研究中心、中国—克罗地亚生态保护国际联合研究中心等首批“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先后启动建设,推进了高水平科学研究和产业前沿共性关键技术研发。

  互惠共赢让合作走向纵深。叶冬柏介绍,通过科技园区合作,推动产业价值链重构,催生高端引领、各具特色的产业创新集群;同时,技术转移发挥先导作用,推动更多创新成果落地见效。

  目前,中国已分别与东盟、南亚、阿拉伯国家、中亚、中东欧共建了5个国家级区域技术转移平台,启动了南亚、东盟青年科学家创新中国行活动,广泛开展技术推介与产业对接,有力推动适用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

  “推动‘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合作,政府部门主要发挥搭建平台的作用,相关科研机构、企业、科研人员是交流合作中的真正主角。”叶冬柏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