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培育
进入新时代,全面优化产业结构,加快培育新兴产业,是推进高质量发展的根本要求。
11月20日,四川省民营经济健康发展大会召开,会议发布四川“民营经济20条”,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
当前,成都市正在构建以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为核心的高端高质高新现代产业体系,力争到2022年制造业规模突破2万亿元,先进制造业占工业比重达50%以上,建成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城市。
国际人才城
作为成都市产业主阵地,11月22日,成都高新区召开产业培育大会,发布《关于深化产业培育实现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意见》(以下简称产业培育政策),该政策共18条,提出进一步深化产业培育机制,加快构建以种子期雏鹰企业、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平台生态型龙头企业为重点的企业梯度培育体系。
该政策设立100亿元新经济创投基金,重点对上述企业进行市场化投融资扶持;每年设立2亿元新经济应用场景专项资金,对经评定的新产品新技术,最高给予200万元补贴;每年设立5000万元业界共治专项资金,支持企业集群发展;对“蓉归派”“学院派”“创客派”“海归派”等创新创业人才提供“三五”支持。
成都高新区相关负责人表示,将贯彻落实好全国民营企业座谈会和全省民营经济健康发展大会精神,以产业培育为核心推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把产业培育提升到“生命线工程”的战略高度,加快培育一批在全国有影响力的本土企业,加快建设高质量发展示范区。
构建四级梯度培育体系 打造中国独角兽新摇篮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发展壮大现代产业体系,是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
为实现产业从“做大”到“做强”新跨越,构建支撑高质量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11月22日,成都高新区发布产业培育政策。围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经济等主导产业和产业功能区建设,完善企业全生命周期梯度培育链条,构建以种子期雏鹰企业、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平台生态型龙头企业为重点的企业梯度培育体系,助推新经济发展和新动能培育。
政策提出,对首次认定的种子期雏鹰企业给予5万元一次性奖励;对首次被认定为一年爆发式增长、三年复合高增长、五年连续增长的瞪羚企业,分别给予企业管理团队10万元、20万元、30万元一次性奖励;对首次认定的潜在独角兽企业、独角兽企业,分别给予企业管理团队30万元、100万元一次性奖励;对首次认定的平台生态型龙头企业,给予企业管理团队200万元一次性奖励。
支持初创企业成长为雏鹰企业,最高给予50万元一次性创业启动资金和房租补贴;支持瞪羚企业持续增长,连续被认定为瞪羚企业的,给予企业最高500万元奖励;支持独角兽企业提升效益,对符合条件的潜在独角兽企业、独角兽企业,对企业管理团队或企业给予补贴;支持平台生态型龙头企业行业整合。
当前,成都正加快建设最适宜新经济成长的城市。作为成都新经济发展最具活力和潜力的核心区域,成都高新区新经济发展势头强劲,2017年新经济产值规模达3300亿元,已培育出30余家独角兽及准独角兽企业、60余家瞪羚企业。
日前,酒饮销售平台壹玖壹玖获得阿里巴巴集团20亿元战略投资,晋升为新零售独角兽。这也是继新潮传媒、医云科技之后,今年成都高新区诞生的第3家独角兽企业。
成都高新区正着力打造中国独角兽新摇篮。今年5月,成都高新区召开独角兽梯度培育计划发布会,对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精准施策,提供政策扶持、金融支撑、人才赋能、专业服务等全方位服务和支持。
此次出台的产业培育政策提出,设立100亿元新经济创投基金,重点对种子期雏鹰企业、瞪羚企业、潜在独角兽企业、独角兽企业进行市场化投融资扶持;每年设立2亿元新经济应用场景专项资金,对技术领先、市场规模大、带动性强的首台(套)新产品新技术,经认定后,给予最高200万元补贴。
“我们将坚持市场化、精准化、精细化方向,突出企业全生命周期需求,精准匹配要素资源,推动优质企业梯度发展。”成都高新区相关负责人表示,力争三年时间培育种子期雏鹰企业1500家、瞪羚企业150家、独角兽企业10家、平台生态型龙头企业5家,以本土企业培育发展塑造高新名片,挺起高质量发展“脊梁”。
优化创新创业服务体系 对“四派”人才提供“三五”支持
改革开放40年,民营经济走过了从破茧而出到成为重要支柱的发展历程。
2017年,民营企业占四川省高新技术企业总量的98%,近3年获得的自主知识产权数占全省总量的95.8%。总量规模持续扩张的同时,民营经济的分量也越来越重。2017年,民营经济增加值突破“两万亿”大关,达20738.9亿元,占全省GDP比重飙升至56.1%,撑起四川经济“半边天”。
在成都高新区,大量中小企业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生力军。数据显示,2018年1-9月,成都高新区新增科技型创新创业企业8000家,同比增长80%。新增估值过亿企业10家、种子企业160家;新增销售收入首次过千万元企业71家,其中,过5000万元企业2家、过2000万元企业23家。新增培育拟上规入库企业61家、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企业150家、大学生创业企业和团队100家。
11月20日,四川省民营经济健康发展大会发布“双百”榜单,对全省100名优秀民营企业家和100户优秀民营企业进行表彰。其中,成都高新区10位企业家和9家企业上榜。
同一天,2018高科技高成长中国50强暨明日之星榜单发布,成都8家企业上榜“中国50强”榜单,这8家企业全部来自成都高新区。
创新热潮涌动的背后,是创新创业服务的持续发力。作为国务院批准的西部首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成都高新区的创新创业服务体系一直走在全国前列。相继制定出台“双创新政十条”“加快科技成果转移转化26条”“金融新政20条”“金熊猫人才计划”等政策,构建“大孵化”体系。发挥政策先行先试优势,推行“首证通”行政审批改革试点、“放管服”改革等多项制度改革,区域营商环境不断优化。打造西南首家连接海内外的连锁型高新技术服务超市,通过聚集政府、高校院所、市场机构等高新技术服务资源,为企业提供自选式、便利式的专业服务。
“我们的快速发展,离不开成都高新区的大力支持。”四川傲势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刘洋告诉记者,公司通过线上系统申请创新信用券,获得成都高新区相关部门的房租补贴、知识产权补贴、启动资金补贴、贷款贴息等政策补贴达50余万元,享受到了实打实的创业服务。
截至目前,成都高新区共有孵化器和众创空间93个,孵化载体总面积达430万平方米。为进一步优化创新创业服务体系,成都高新区产业培育政策对产业载体提质增效给予支持:对经认定的孵化载体,每年进行综合评价排名,对5000平米以下的前十名和以上的前五名,分别给予最高300万元、500万元支持;鼓励楼宇引进国内外知名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经认定后,每引进一家给予楼宇运营方10万元一次性奖励。
“我们将打破过去普惠奖励方式,对政府载体和民营载体一视同仁,建立载体绩效评价、优胜劣汰的健康发展机制,根据孵化载体的实际贡献和企业成长质量进行评价奖励。同时,鼓励存量楼宇资源转化为孵化载体,聚集培育优质企业。”成都高新区相关负责人表示。
创新创业的重要主体是人才。“蓉归派、学院派、创客派、海归派是成都高新区创新创业的主要力量,我们将通过政策导向,最大程度激发高质量人才创业的动力和活力,让成都高新区成为创新创业的筑梦沃土。”
成都高新区相关负责人介绍,此次出台的产业培育政策将对“蓉归派”“学院派”“创客派”“海归派”等创新创业人才提供“三五”支持,即给予最高3年、500平方米创业空间支持,视团队规模提供5套以内的人才公寓,若所设立企业获得风险投资,最高给予500万元的一次性启动资金支持。
赋能业界共治理事会 每家每年最高1000万元支持
如何更好服务企业、构建产业生态圈?成都高新区打破传统政府主导产业发展模式,探索构建多方参与、共同治理的产业发展新模式。
今年9月,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期间,成都高新区大数据和网络安全业界共治理事会正式揭牌,业界共治理事会成员由政府、企业、中介机构等构成,与新经济发展局共同负责区内大数据和网络安全产业规划、政策制定、企业服务、品牌推广和项目论证评估等工作,促进区域内市场主体从被管理、被服务的对象转变为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主体。
“业界共治”的内涵,是政府、市场、社会主体的多元参与。从国际实践看,“业界共治+法定机构”治理模式是发达国家和地区提高公共服务水平的重要抓手,典型者如新加坡、香港等取得了显著成效。
“当前,成都高新区正积极推进产业功能区和产业生态圈建设,而构建产业生态圈,核心目的是服务于企业发展。”成都高新区相关负责人说,传统单纯依靠政府主导的产业生态圈构建存在三个痛点:政府掌握土地、资金、政策等资源,却难以动态精准掌握企业需求,更难以持续专注于某一领域产业发展;企业熟悉产业实情,洞悉自身痛点,但企业间联络分散,缺少影响政府决策的渠道;社会中介资源丰富,但供需对接难、交易成本高,难以有效服务产业。
成都高新区找准“痛点”、精准施策,突破传统产业发展思维和模式,将“业界共治”理念融入产业生态圈建设中,通过成立大数据和网络安全业界共治理事会,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提升产业推进和企业服务专业化水平。
为充分赋能业界共治理事会、培育产业生态圈,此次产业培育政策提出:每年设立5000万元业界共治专项资金,对围绕重点产业设立的业界共治理事会给予每家每年最高1000万元支持,用于开展规划编制、企业服务、项目促进、生态营造等,支持企业集群发展。
成都高新区相关负责人表示,将加大企业培育力度,加快实现“四个转型”,着力构建产业生态圈,为成都建设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城市作出更大贡献。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