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民本 教育
在位于旧金山湾区的硅谷,帕洛阿尔托市艾迪逊大街367号的一间车库一直是世界各地创新创业者的圣地。这是斯坦福大学学生比尔·休利特和大卫·帕卡德创立惠普公司的地方,也是硅谷诞生的起点。
惠普的创业史是最典型的硅谷故事。回溯硅谷的发展轨迹,不难看出,某种程度上,正是斯坦福大学成就了硅谷。除了大批创新人才的输送,斯坦福大学还创新地将部分土地出租,启动高科技工业园区建设计划。在教育与创业的互动碰撞之间,一个开放的世界级创新平台在此诞生。
培育创新人才、塑造城市性格,教育之于区域发展,举足轻重。没有斯坦福大学,或许就难有今天的硅谷。而以创新创业立命的成都高新区,在从无到有的30年间全力打造中国西部的“硅谷”,教育自然为先。就像斯坦福大学之于硅谷,电子科技大学等高校支撑、义务教育的蓬勃发展、学前教育的优质培育,为成都高新区筑
牢创新与民生根基。心怀万家百姓最迫切的需求,立足区域发展的未来,成都高新区以一个“探路者”的姿态,拓荒前行、敢为人先,启动了一场又一场以民生为轴心的生动改革。
一次次突破教育发展的固有框架,成都高新区以创新精神深入革新,让教育事业格局不断提升。最初仅有几所设施师资不齐的村小,到如今辖区内优质中小学多达70余所;最初仅仅近万名学生,到现在全区中小学和幼儿园学生数目超过12万人。这是成都高新区产业蓬勃发展下大手笔投入的优教实惠,更是大刀阔斧改革所释放的民生红利。
栽好梧桐,引凤来栖。如今,教育事业已成为一张成都高新区招商引资的名片,对龙头企业和国内外各类人才落户更具吸引力。一张以民生视角出发绘就的发展蓝图上,一脉相承的产业速度和民生温度形成合力,推动这座城市高速向前发展。
首吃螃蟹的魄力 ——义务教育政府买单 开全国先河
去年9月,一张合作备忘录将成都高新区与美国卡耐基梅隆大学、美国The LAB硅谷加速器紧密连接。三方共建卡耐基梅隆大学研究院,浓缩了成都高新区教育革新的活力与魄力。这样的创新精神在高新30年教育发展脉络中,可谓一脉相承。回望2005年,成都高新区在全国率先对农民和失地农民子女实施免费义务教育和高中教育学费补贴,第一次探索义务教育财政托底。此后,持续深入的改革,都让义务教育均衡优质发展在成都高新区变为现实。
在剑南大道这一成都高新区交通主干道上,成立仅7年的成都石室天府中学,如今已成为在全市具有品牌效应的中学之一。能和姐姐周云梦一样在这里上学,让初二的周云锦感到十分幸运。
父亲早逝,母亲做售货员的工作收入也十分微薄,若是十几年前,家里很难支持周云梦、周云锦两个女儿都上学。“多亏了‘两免一补’政策,义务教育都免费,还有不少补助可以申请。”周云梦说,在学校和社区的指导下,这些年来两姐妹享受了免费的义务教育,顺利申请了生活补助:“小学就能每年申请1600元,到初中就有1800元了,再加上成都高新区鸡蛋牛奶工程等补助,真是为家里减轻了不少负担。”去年,周云锦也考进了石室天府中学,周云梦则从石室天府毕业,并考上成都中医药大学,还成功在区上申请了助学贷款。
如今,还有许多像周云梦、周云锦这样的贫困家庭孩子,在成都高新区全面实施义务教育免费的政策下,顺利走进校园,改变命运。这一切,应当回溯到周云锦出生的2005年,成都高新区出台的一份仅千余字的文件。
2005年,可以说是成都高新区迈出义务教育全免费第一步的探索之年。《成都高新区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实施免费义务教育工作方案》出台,让当年全区1.3万余名农村居民和失地农民子女享受免费义务教育。根据文件,一个小学生一年可以免掉500多元学费,一个初中生一年可免除800多元。
算算这笔民生投入账,仅义务教育这一项,成都高新区财政一年就“买单”近千万元。处于高速发展期的成都高新区,在各方面都需要巨大投入之时,将有限的资金坚定地放在了“教育”这件关乎千家万户的民生命题上,成为全国义务教育政府兜底的“吃螃蟹者”。
在2005年,这样的改革是需要魄力的。
在认真调查、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后,成都高新区深刻研判,顺应民意,先行先谋,寻求新举;明确“民生是第一要务”,当机立断启动教育领域改革,从资金保障、拨付机制等方面进行突破攻坚,将改革红利辐射向成都高新区内11万余农村居民和失地农民。
确保让区内每个适龄学子享受公益性的义务教育,随后,被称为“两免一补”的免杂费、免书本费、补助寄宿生生活费,以及中职一次性价格补贴、宏志助学、寄宿生生活补助等帮困助学项目持续开展,帮助贫困学子顺利上学。
在一手加强教育托底的同时,成都高新区又一手全面提升教育办学水平。力促教育均衡化发展,全区加快学校设施建设,让更多学生有书读。加快教育优质化发展,以“内培外引”为主要路径,一大批优质学校形成高新品牌效应。
今年,玉林中学、中和中学获评省一级示范性普通高中,石室天府中学、电子科技大学实验中学被评为省级示范高中,创下县级区域一次性成功创建4所省级示范性普通高中的省内先例。
从去年4月起,成都高新区托管简阳12个乡镇,亦将成都天府国际空港新城的教育民生作为“东进”的重要抓手。今年,成都高新区在高新东区新建了3所高品质学校,随之而来的是优质的教师资源、先进的教学理念、科学的运营模式。成都高新区也为许多东区学子提供宏志助学、生活补助等补贴,让成都高新区的民生保障水平全面惠及东区12个乡镇,助力空港新城加速建设。
起跑线上的改革 ——破题学前教育 平价幼儿园教育不平价
作为“起跑线上的教育”,学前教育的改革拓新在成都高新区经历了几轮重大改革。从“政府建、品牌领、规范管”的公益性幼儿园,“政府出资、品牌办园、街办主管、行业评估”的公办幼儿园,成都高新区深入探索幼儿园办园机制,优化教育资源资金配置,让高新人用平价的资费,享受着绝不平价的品牌学前教育。
10月15日,又是一个周一。在紧邻中和街道新怡花园小区的成都高新区优培新怡实验幼儿园门口,5岁的刘付筱浟告别了送她来上学的爸爸刘毅,开心地走进了学校大门:“上周听老师说,我们今天可以去‘小河’玩水,还要去‘牧场’种菜,我都期待了一个周末了。”
作为一名现役军人,刘毅长期不在成都,每年也就只有轮休时才能回家陪伴女儿,这让他更加看重女儿的学习成长环境。2016年2月,优培新怡幼儿园开园,对于刘毅来说如同一阵及时雨。“对我来说,这简直是一个最理想不过的幼儿园了。”
建筑面积超过4000平方米的幼儿园被打造得如同童话中的城堡,不仅有五彩缤纷的教室、干净整洁的厨房、高标准配备的多媒体间,还有丰富的寓教于乐活动区。在这两年时间里,刘毅明显感受到了孩子的成长。“每个月花400块钱,政府帮我们补贴200元,就能让筱浟在家门口读上这么好的幼儿园。”刘毅感叹,用平价的资费,享受到的却是绝不“平价”的品牌教育。
学前教育被称为“起跑线上的教育”,关乎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虽未纳入义务教育范畴,但一样具有公益性,对政府而言更是有普及幼教的义务。曾几何时,成都高新区的学前教育格局亦是以私立品牌幼儿园为主,“入园难”“入园贵”,成为困扰老百姓的共性问题。
而办园资金紧缺、教师编制不足等问题,让传统的公办园办学模式难以在成都高新区实施。像刘毅这样在家门口让孩子就读平价的优质幼儿园,过去是很难想象的。
有需求的声音,就要有破题的行动。破题难,但必须为之。
在深入研判分析的基础上,成都高新区主动超前作为,在办园模式上进行革新。2007年,一场“动其体肤”的平民幼教试水在成都高新区拉开大幕。
作为成都高新区平民幼儿教育试点,合作街道诞生了全市首个公益性平民幼儿教育幼儿园。以“政府建、品牌领、规范管”的全新办园模式,在失地农民集中居住区里,区、街道两级财政出资修建起一所所高标准幼儿园。硬件设施整体由政府投资建设,软件方面则是通过公开招标、比选方式,引入国际知名幼教品牌机构负责引领办学,保证辖区幼儿在平价幼儿园享受到不“平价”的教育。
为了筑牢学前教育保障,成都高新区在财政资金投入和办园模式创新上进一步双重发力,深化“政府建、品牌领、规范管”的学前教育发展模式,在2015年探索创建“政府出资、品牌办园、街办主管、行业评估”的公办幼儿园办园模式。公办园的所有经费支出由区本级财力承担,更有利于实现幼教托底。同时公开招标公办幼儿园“品牌”管理团队,对公办幼儿园进行行业指导、考核评估。
刘付筱浟所在的优培新怡实验幼儿园,便是2016年成都高新区成立的首批真正意义上的公办幼儿园,通过引进优质教育品牌,为孩子们提供更好的教育资源。据统计,这样的幼儿园,现在在成都高新区已达近30所。如今,成都高新区逐步形成学前教育多元发展新格局,基本满足区内人民群众对学前教育的不同需求,进一步解决“入园难、入园贵”问题。
招强引智的布局 ——向国际看齐 高新教育展现世界眼光
在飞速发展的30年中,成都高新区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同时,更形成了全面对外开放的发展格局。世界500强、海外龙头企业、高层次人才的纷至沓来,对教育民生提出了全新的命题。而成都高新区也以国际化导向开启了新一轮改革破题,教育路径、办学理念均向国际水平看齐,将教育打造成为招商引资的全新名片,全面提升区域经济发展竞争力。
在肩负电子信息产业功能区发展使命的高新西区,一所2012年建成的小学以“西芯”二字命名。校名之“西”为地域标识,“芯”则蕴含了科技之魂,直指成都高新区在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立命的路径之下所蕴含的民生温情。一直在电子信息龙头企业华为公司工作的高级工程师谢铃,就把女儿谢思博送进了这所学校。
“我是在成都念的大学,1999年就去深圳华为工作。一直都很想回成都,但那时IT企业都集中在沿海地区,成都的工作机会的确不多。”到了2004年左右,随着成都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谢铃觉得转机来了:“华为在成都办公点的员工明显增加了,业务也逐渐在丰富,我觉得这是很大的机遇。”2006年,谢铃回到了成都。
过了一年,女儿谢思博出生了。又过了一年,华为成都研究所在成都高新西区正式动工。没过多久,谢铃就在高新西区买房安家,而女儿的就学问题就成了全家的当务之急。幸运的是,就在与家一街相隔处,一所高品质的西芯小学开学了。
美观的校园环境,高水平的教学能力,强大的师资队伍,丰富多彩的展示活动……这样的教育环境,让谢思博逐渐成长为一个成绩优异、性格开朗、综合素养突出12岁的小学生。
现在,很多老同事也和谢铃做出了同样的选择,将孩子送来了西芯小学。在交流中谢铃发现,女儿同学的父母,不少也是来自周边同行企业。英特尔、富士康、德州仪器、京东方……这样的龙头企业数量相较于当初谢铃刚回成都时已经翻了几番。
产业发展的同时,高新西区也织就一张电子信息发展的教育网络。电子科技大学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输送大量技术与人才,与成都高新区合办的电子科大实验中学更是校地合作办学模式的典范。众多优质学校的兴建、发展,让教育与产业创新在电子信息产业功能区同步推进。
如今,成都高新区已经成为成都乃至四川经济外向度最高、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发展的区域。电子信息产业、生物医药、新经济等领域具有影响力的龙头企业也纷至沓来,如华为这样的世界500强企业在成都高新区已落户上百家。除了产业生态圈不断完善所带来的吸引力之外,美好的民生发展实景图更是一张不可或缺的招商引资名片,让企业在此安心落户。
作为关乎千家万户的民生大事,近年来成都高新区的教育事业不断发展,各中小学、幼儿园百花齐放,呈现出均衡、优质、特色发展之势,教学水平与国际接轨。在国际化办学路径的引领下,成都高新区以友城、友校为依托,有序推进国际合作办学。成都蒙彼利埃小学、丹麦霍森斯小学等国际学校的诞生与筹划,大大提升了区域教育的国际化程度。
此外,多所学校加快国际理解课程体系建设,引进了拉伯雷课堂(法语)、珀斯课堂(英语)和西班牙语课堂等资源。目前,成都高新区已有9所市级教育国际化窗口学校,共有24所中小学校与国(境)外40余所学校结为友好学校,将教育的窗口“前置”于世界各地。
海内外各类高层次人才在成都高新区也呈“汇流”之势。据统计,已有上万名海归人才汇聚成都高新区。为了吸引高层次人才的落户,成都高新区还为高层次人才在子女入学方面提供“一站式”服务,帮助他们的子女顺利就读适合的学校,享受区域优质教育资源。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在成都高新区从无到有的30年中,教育事业发展有目共睹,为老百姓的生活铺就鲜活的幸福底色,为产业经济的发展提供坚固的后盾基石。
下一个30年,在新时代机遇之下,成都高新区在教育事业发展进程中,将始终胸怀民生,用“学有良教”四个字造福百姓,绘就一张奋斗征程的崭新蓝图。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