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通车
随着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设步伐的加快,成都高新区将空间综合开发利用的目光从地上延伸至地下。地下综合管廊便是一项重要工程。
如今,地下综合管廊已不是一项新鲜事物。在地下建起一座公共隧道,用于集中敷设电力、通信、广播电视、给水、排水、热力、燃气等市政管线,将以前的“散居”管线变“群居”,更便于管线维护,避免“地面拉链”。今年成都市规划形成地下综合管廊系统,规划上千公里综合管廊,改善城市空间格局。成都高新区也正加快建设综合管廊,一批新竣工的管廊项目在今年亮相中和,所涉及的4条道路无障碍段已全线通车。
道路之下的综合管廊是什么样?又将为城市品质的提升带来怎样的可能?11月7日,记者来到位于成都高新区中和片区,在综合管廊的独特地下空间一探究竟。
“散居”变“群居”
所有管线进廊统一敷设管理
在应龙路和老成仁路,一座不起眼的小房屋悄然建起,成为了地面地下两个空间的重要连接通道。顺着楼梯一路往下,眼前的景象别有洞天。
老成仁路综合管廊项目是同批次建设的4个综合管廊项目中最长的一个,全长1.5公里。该项目为双舱管廊,分为综合舱和燃气舱。进入综合舱内,只见一条长长的隧道向远处延伸。在这个3米高、2.9米宽的舱体内,市政管线即将“入住”的支架也已经陆续搭建完成。
“待到管线全部安装完成后,这个管廊会变得稍微拥挤一些。不过还是能让一两人并肩通行,方便工作人员开展管线检修等工作。”成都高投建设公司项目负责人余洋告诉记者,地下综合管廊投入运营后,将电力、通信、燃气、供热、给排水等各种管线集于一体,由“散居”变“群居”,再也不用为了检修管线而开挖地面,也能避免管线的违规直埋。
粗放变精细
智能化管理预判保障安全运行
“我们现在正在进行这4个项目的收尾工作,之后还有一些设施设备陆续入场安装。”据余洋介绍,随着地下综合管廊的建设,成都高新区对市政管线的管理也将实现精细化、智能化。
建设方四川路桥的相关负责人介绍,除了常规的消防设施、门禁系统等安全设施外,在管廊的综合舱内还将安装空气环境探测系统,对空气的湿度、温度、各类气体含量等进行控制,保证管廊内部环境的安全。而在安装天然气管线的燃气舱内,还将安装防爆装置,对有害气体进行监测。在管廊投用后,进入综合管廊的人员都将佩戴具有定位功能的设备,对人员的数量、位置等进行监测,保证人员安全。
根据此前的规划,成都高新区将在新川创新科技园区域建一个综合管廊控制中心,该中心有望通过联网系统,运用大数据、信息化技术手段,实现对成都高新区内所有综合管廊项目的远程监控和智能化管理,提高综合管廊突发事件处理效率。
单线变网络
地下空间综合开发利用水平提升
中和片区的4个地下综合管廊项目中,除了中胜路项目外,其他3个已相继完工,正在进行收尾。所涉及的这4条道路总长5702米,综合管廊总长4137米。每个项目的长度、规模、舱数均不相同,入舱收纳管线种类也不尽相同。
记者了解到,每一个项目的规划与设计,均是结合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地下管线分布现状、道路交通等专项建设规划而“量身定制”的。“在建设启动前,我们就与入廊管线的产权单位、设计单位等进行了对接,在项目设计中对相关单位的需求进行了综合考量,确保管廊与管线适配。”余洋说。
从管廊项目设计到整体布局,成都高新区在地下空间开放上早已起步。随着综合管廊工程的网络化发展,成都高新区将进一步贯彻绿色、创新的城市发展理念,实现城市功能品质的全面提升。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