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查询

说出你心中的高新精神

关键词: 高新

  • 发布日期:2018-11-07
  • 来源:成都高新区
  • A+
    A-

  在你心中,什么是城市精神?加拿大学者贝淡宁与艾维纳曾为解答该问题做出努力。两人合著《城市的精神》一书,曾经细致考察耶路撒冷、蒙特利尔、新加坡、香港、北京、巴黎等世界九大都会,与当地人对话,为落脚各座城市的人们寻找“归属感”和“身份认同”,回答“我是谁”“来自何处”等永恒之问。

  书中说道:“从乡村到城市,从城市到全球,人类正在经历高度的城市化进程。越来越多的人或主动或被动地选择落脚城市,漂泊和乡愁成为人类共同的命运。城市不仅要成为人们的生存空间,更要担负起安顿人们心灵的重任。”

  当我们脱离乡土,如何在都市丛林中寻找归属感?如何在城市中成就自己的美好生活?此时,城市精神便成为纽带,衔接个体,安顿心灵,成为集体身份标识。

  对于一片区域同样如此。成都高新区三十而立,何以成为了今天的自己?本报曾刊文解码成都高新30年发展精神内核,正是独树一帜的文化与精神,赋予成都高新区灵魂与性格,让成都高新人有了自豪的身份认同。

  创业维艰三十载,如今高新精神有了更生动的演绎。在建区30周年之际,成都高新区面向全社会公开征集“高新精神”表述语,提炼、发展和弘扬成都高新区精神,反映成都高新人的意志品质和精神风貌。截至10月31日,活动主办方成都高新区党群工作部已收到投稿逾300件,随后将组织专家团队对稿件进行评比,选出一、二、三等奖并对外公布。

  投稿者中,有关爱家园的“老高新”、敢闯敢拼的“新高新”,简单的话语却是深情的表达;还有援藏干部,他们将高新精神带向雪域高原,让我们通过文字,聆听他们心中的“高新精神”。

  “老高新”王甫信见证高新变革:

  高端高速高投入高产出,新风新貌新作为新业绩

  这是一封带有手写温度的来稿。

  方格稿纸上,家住芳草街街道的王甫信老人字迹清晰,写下自己对“高新精神”的理解,满满4页稿纸,白纸黑字,落笔有力。稿纸左下角,是他曾经工作过的单位——中国农业银行成都市高新支行。就是在这里,他奉献热血青春,参与、见证了银行机构在这里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飞速发展。

  王甫信回忆,1993年2月初,他与同事一起,“白手起家”筹建中国农业银行成都市高新支行。仅靠上级一纸批文和微薄的启动资金,他们就在租来的房屋里,靠要来的破旧办公用品,经过45天日夜准备,成立了当时仅有13人的农行高新支行。从此,中国农业银行登上成都高新历史舞台,助力高新区社会经济蓬勃发展。不怕困难、敢想敢干,王甫信说,“老高新”的艰辛创业史,正是“高新精神”最初的演绎。

  今年,王甫信已经退休12年了,却没有闲着,而是以极大热情走进社区,参与成都高新区社会公益事业建设。担任成都高新区民生监督员,他奔走呼吁,组织改建火烧堰巷,让昔日“臭水沟”成为今日的“最美街道”。如今,生态环境越来越好,处处绿意盎然祥和惬意,这位“老高新”看在眼里,乐在心上,家园新风新貌,让他身心畅快。

  “成都高新区建区30周年,作为伴随这一历史进程的参与者、奋斗者和见证者,我有太多的故事要说,太多的话要讲。扎根于成都高新这片热土,我书写出精彩人生。”于是,王甫信欣然提笔,将家园情怀融于“高新精神”,镌刻入字里行间,并分享给了我们。

  他心中的“高新精神”>>>

  一、高端:敢为天下先,披坚执锐,攻坚克难,秉承着国家重大战略,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

  二、高速:抓住机遇,只争朝夕,破浪前行。

  三、高投入:设百亿投资基金,建梯度培育体系,打造中国“独角兽”企业新摇篮,高质量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

  四、高产出:新人才不断涌现,新产业蓬勃发展,新动能持续壮大,新生态加速构成。

  五、新风:具有开拓进取,奋发有为的独特气质,以争创一流为目标,只争朝夕,敢想敢试,先行先试。

  六、新貌:从肖家河的农田到天府立交上的太阳神鸟;从现代感十足的高新区管委会“船屋”,从美不胜收的锦城湖、天府绿道到群星闪烁的“成都最美街道”……

  七、新作为:在制度创新上大胆试、大胆闯,一站式服务在全国推广,一窗式政务服务平台惠及广大民众,从“仅跑一次”到“首证通”,不断打造高新服务的金字招牌。

  八、新业绩:春华秋实,高新建区30年来辛勤耕耘,收获颇丰,硕果累累。经济社会跨越式突飞猛进,蓬勃发展。惠民、生活、创业、养老等各种举措层出不穷,“幸福高新人”喜在心里,笑在脸上。

  “新高新”李洋洋的“土味”高新情话:

  改革“斗硬”,发展“雄起”,质量“巴适”,服务“耿直”

  众多来稿中,这一条表述语尤为“亮眼”,趣味十足,让人过目不忘。形象的四川方言点缀其中,让人误以为作者是位“老四川”,其实不然,作者来成都高新区工作没几年,是一位“新高新”。之所以用四川话来表述,是源于他对这片热土爱得深沉,就像他对这里的美食一样,情有独钟。

  李洋洋,一位二十多岁的北方小伙,在成都高新区财政金融局工作,作为一名财政工作者,他要求自己的服务必须“接地气”“有活力”“讲效率”,就像多年前在家乡河北,遇到做担担面的那个老人一样,为人豪爽和气,热情干练,轻装上阵,却富有效率。

  李洋洋说,写这条表述语的时候,正想吃担担面,于是有了灵感,写出了“土味”版的“高新精神”。他回忆,吃担担面是儿时记忆中最快乐的场景之一,当时有一位四川老爷子,挑个扁担,一端锅灶煮面,一端调料和水,干瘦、黝黑,带着一股倔强的干劲。只见他撒一把小菜叶,涮一下后起锅,盛在早打好调料的土碗里,在热气腾腾的担担面上狠狠地浇一勺肉臊子,递到手里,自成风景。

  从此,李洋洋念念不忘。直到多年后,他跋山涉水来到成都,又吃到一碗担担面,熟悉的味道让他泪流满面。那个把担担面千里迢迢送到河北的老爷子,成就了他的灵感,让他有了写段川话版“高新精神”的创意。

  因为在李洋洋看来,身为政府工作者,为大家做好金融服务,同那个做担担面的老人一样,有许多朴素的智慧和道理。

  他心中的“高新精神”>>>

  想到“高新精神”,我就想到了那个老人的精神。

  作为政府部门,我们一样要“服务”,一样要“发展”,同样要精简高效,同样要改革创新。

  成都高新区以往的发展成绩无需赘言,未来的发展前景更让人充满信心,当下我们站在时代风口,做弄潮儿勇立潮头,立在国家、社会、历史发展的关键点上,机遇、挑战都史无前例地向成都高新区涌来,高新人继承了“爬坡上坎”的劲道,又蕴含了“抵拢倒拐”的机灵,这里既是发展的排头兵,更是改革的深水区。

  于是我的“高新精神”油然而生。虽说现在网络上言必称“高大上”,常说“套路得人心”,我还是“鼓捣”要提出一个“土味的精神”,因为这是我想说的实在话——改革“斗硬”、发展“雄起”、质量“巴适”、服务“耿直”。

  故事讲到最后,突然觉得我的土味精神,至少有几点好处。一来,这句“土味”的表述语,接地气、聚人心、朗朗上口,四川、成都、高新的群众都喜闻乐见,能听得懂、就不会闹笑话;二来,我希望这句土味的精神作为成都高新区的政务服务品牌,就像担担面一样,让人难忘,传遍川菜和火锅覆盖到的地方。

  援藏教师周鹏将“高”“新”带向雪域高原:

  高起点 高标准 高质量 新生态 新产业 新发展

  周鹏是成都高新和平学校援藏教师,在雪域高原德格县,格萨尔王的家乡,传来了他对“高新精神”的理解。

  今年9月18日,20名教育系统管理干部及名优教师组成的“成都高新区教育系统赴德格援藏工作队”如期出发,这也是成都高新区教育系统开展援藏工作以来,派员规模最大的一次。

  周鹏是队伍中的一员,他为此做了充足准备,还是出现了高原反应等不适,经过雅安、泸定、康定、道孚、甘孜等市县,翻越折多山、雀儿山等大山,历时两天,他和队员们终于到达德格县。当地平均海拔4200多米的地势,给他们带来的不仅是身体上的挑战,还有意志力的考验。好在大家互相鼓励帮助,开始慢慢适应。

  9月24日中秋佳节,举家团圆的日子,周鹏和队员们当然想家,可是既然主动申请来到这里,就无怨无悔,克服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一心投入到工作中。周鹏觉得,在“高新精神”的激励下,收获的不仅是个人的成长,还有与藏区人民深厚的情谊。他讲了一个故事:之前,有援藏老师临走时,孩子们拉着老师玩“东南西北”的折纸游戏,无论打开哪一面,里面都清晰地写着“老师请别走”。

  “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新生态,新产业,新发展。”周鹏希望德格和高新的明天都更加美好,格桑花开遍雪域高原。

  他心中的“高新精神”>>>

  对藏区的投入和支持,是高新人对“高新精神”的理解和升华,在国家政策的号召下,这次是成都高新区展开的历年来规模最大、最为深入的一次教育援藏活动。

  挑战高原,是挑战对家人的思念、对亲情的眷念,他们暂时离开都市生活,毅然踏上了挑战自我的道路。他们是年幼孩子的父母,也是年迈父母的子女,但是为了藏区的教育扶贫,他们都主动申请来到了这里,无怨无悔。

  挑战高原,支援藏区教育,是身体和心灵的洗涤,藏区的诸多特殊性,让我们必须依靠自身克服很多困难才能更好地开展工作,为了不给当地政府增加困难,我们尽量自己解决生活上的一些问题,在进藏之后迅速组织建立规章制度,秉承“高新精神”,要做就做好,对自己要求高标准,对工作要求高质量,我们不敢说一定能改变什么,但我们坚信我们两年的付出,定会让德格教育有新的发展!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