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双创
10月9日,2018年全国双创活动周在蓉启幕,这是该活动诞生以来首次绽放西部,来到四川,落户成都菁蓉汇,构建起“北有中关村、南有深圳湾、东有长阳谷、西有菁蓉汇”的创新创业新格局。
打造中国双创“第四城”的成都,与生俱来的创新活力为这座城市带来更丰沛的创业源动力,“蓉漂”已然成为一种时代风尚。那些一直在路上的创业者,当之无愧地是此次活动的主角,他们用一以贯之的专注,用敢闯勇进的拼搏,让这座城市更活力生动。连日来,本报记者兵分多路,走近这些创业者,虽然他们所创新的项目涉猎不同领域,但每个人对创业这件事情的执着与专注都是一脉相承的。东西南北话双创,2018全国双创周期间,各地创业菁英们来到成都,当一盘“蓉漂”,述说他们与“双创”的故事。
这座城市本身就是新经济最好的“应用场景”
“换道超车”飚上行业前列
▶新潮传媒董事长 张继学
“成都是个好地方,人才多,美景多,美女也多,可谓是美景美食美人。”一出场,新潮传媒董事长张继学便聊起成都的双创环境优势。
对于这次成都成为2018全国双创周主会场城市,张继学认为,城市发展和企业发展有着相似之处,都需要关注度和知名度,当双创成了成都高质量发展进程中的一个发展符号时,这张“名片”就传递出去了,这对资源、资金、项目和人才的吸附能力都有帮助。作为成都高新区企业,他认为成都高新区政策很宽松,对创业者的扶持也大。
对于创业,张继学认为首先要认准方向、坚持不懈,同时要学会“换道超车”。所谓“换道超车”,其实就是在纷繁复杂的创业环境中保持与时俱进,利用新的商业模式让传统行业迸发新的生机。“新的商业模式,会促成重新定义行业的产品面世,在这种时候换道超车更容易成功。”新潮传媒与分众传媒的“分庭抗礼”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他解释说,新的商业模式和重新定义行业的产品出来后,换道超车更接近成功,弯道超车较难获得成功。“换道超车,可以轻松跑到和行业第一企业一样的市场规模,这就是创新。”在张继学看来,成都正在全力打造最适宜新经济成长的城市,这座城市本身就是新经济最好的“应用场景”。
当前,拥有稳定流量的多元场景线下媒体已站上风口。其中,电梯媒体正成为快速崛起的线下黄金媒介。同时,张继学也看到了物联网和5G对这一领域的赋力,“物联网和5G会把线下每一块载体进行数字化并联网,使其变成流量。”张继学认为,“在手工时代(指人工更换广告牌),可能只有10%或者20%的电梯有广告价值,但在以数据和算法驱动的智能机器时代,50%的电梯将会有广告价值。”
“创新从来都不是一句口号”
▶四川腾盾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 聂海涛
在2018全国双创活动周主会场成都展区内,一架中大型高性能军民两用无人机吸引了不少观众的目光,是场上当之无愧的“人气王”。这架“网红”飞机的研发团队,正是来自成都的四川腾盾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腾盾科技”)。
“作为一家无人机领域双创企业的负责人,我很高兴大家愿意关注商用无人机,看到我们为创新作出的努力,这是对我们的一种认可。”腾盾科技董事长聂海涛兴致勃勃地介绍,“我们这次一共带来了6款创新研发的高性能军民两用无人机,其中最值得关注的就是TB军民两用无人机。”这架国内唯一一款双发动机无人机能载重1000公斤,能适应高原、山地、海洋等复杂地形。他还透露,他们已向顺丰交付了这款无人机,将用于偏僻地区的快递投送。
谈及此次参加全国双创活动周最大的感受,聂海涛用了一个词形容:亮眼。“看到了很多有前瞻性的创业项目,我也和不同的企业交流,向他们学习、汲取经验。”但最让他感到惊喜的,是看到了由于创新企业和人才的积聚所迸发出的创新力量,从而把成都变成了创新创业沃土,“我发现,越来越多的创业企业来到成都,产生了创业‘虹吸现象’,这说明成都拥有很好的创新创业环境。”
在聂海涛看来,创新从来都不是一句口号,它是企业不断发展的能量源泉,“对于我们来说,不断创新是企业精神的一部分,全国双创活动周则是和全国双创企业进行创意交流、思想碰撞和展示成果的重要平台。”在现场,他还向在座媒体发出邀请。“今年的珠海航展上,我们将展示一系列的产品,其中有一款全球创新的无人机新品发布。同时,12月我们还将组织一场四川无人机创业者大会。欢迎大家都来看看,了解我们的双创故事。”
跨越星辰大海 寻找创业“新动能”
无人机创业还是一片蓝海
▶成都纵横自动化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任斌
谈到成都的双创环境,成都纵横自动化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成都纵横”)董事长任斌的评价是“非常好”,“8年前我们开始创业,公司注册地首选在成都高新区。成都高新区的服务很专业,他们甚至比企业更懂得我们需要什么,政务服务理念与创新都不逊于深圳等沿海城市。”
作为启动2018全国双创活动周的6名全国优秀创新创业者代表之一,任斌说:“非常荣幸能够作为企业家代表参与全国双创活动周启动仪式,这不仅是个人荣誉,也是这个时代对创业者这一群体的关注,同时也是我们成都创业者的一份荣耀。”
作为一名扎根成都高新区的创业者,任斌对这片创新沃土的热爱溢于言表,他高兴地向记者介绍,公司总部就在本次全国双创活动周主会场所在地菁蓉汇。“此次全国双创活动周让外界更关注到‘蓉漂’这个群体,同时,在活动周期间的业界同行交流,也给我们带来很多新的启发。我们虽然没有走出去,但是别人被我们请进来了,这对我们的启发很大。”
作为国内垂直起降固定翼无人机首创者,成都纵横已经具备5-100公斤级别工业无人机完整的技术储备和成熟的产品。此次全国双创活动周,成都纵横以今年新发布的轻量级选手CW-007为展出点,为大家带来垂直起降固定翼无人机各行业解决方案。
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任斌表示:“目前,我们工业级无人机的年销量达到了几百套到上千套的量,在垂直起降固定翼无人机的市场占有率已达到70%以上,是目前公认的行业龙头。”同时,任斌认为,目前无人机市场还有一片蓝海,在测绘、环保、森林防火等领域都有探讨的空间,需要每一个从业者从中寻找自己的发展方向、产品定义。
包容错误 才能勇敢创新
▶成都星时代宇航科技有限公司副总裁 王珑
9月5日,在西昌酒泉卫星发射基地,随着一声巨响,两颗技术验证卫星“天府军融一号”“成都高新一号”被成功送入预定轨道,并实现了4个“首次”:首次由我国民营商业航天企业完成“一箭双星”的发射任务;首次由我国民营商业航天企业完成星箭一体化AI处理关键技术验证;首次由我国民营商业航天企业完成协同式卫星系统结构设计验证;首次全部由我国民营商业航天企业完成商业卫星发射任务。
研发这两颗试验卫星的,正是一家来自成都高新区的创业公司——成都星时代宇航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星时代宇航”)。“我们可以说是航天领域的‘民兵队’。”星时代宇航的创始人之一、副总裁王珑说。
王珑告诉记者,这支“民兵队”的核心成员平均年龄不过33岁,每个人都有航天相关的背景和研发经验。而卫星发射时,星时代宇航成立仅百天。在业内看来,这次发射不仅创造了中国民营商业航天的新速度,也刷新了科技成果走向市场的速度。“但是,对标全球航空航天产业的前沿领域,我们还有长路要行,只有沉下去不断地去努力、创新,才能保持现在的成绩,并成为更好的自己。”尽管年轻,但王珑话里话外都比同龄人更添一份沉稳。“创新是科研的第一要义,也是创业的必备技能。”在他眼中,创新的第一步,是要“允许犯错、包容错误”。“只有这样,才能真的放开手去不断尝试、不断创新。”
王珑为星时代宇航未来发展定下了一个“小目标”:发射由192颗卫星组成的低轨AI商业星座。在他的构想中,该星座可为用户提供周、天、小时、分钟等不同等级的对地观测服务,每日更新全球影像数据,为精准扶贫、防灾减灾、应急安防和环保监测等提供解决方案。
“老外”汇聚 这里就是国际“新高新”
了解中国文化 才能进入中国创业
▶老外HERE联合创始人 Daisy
作为外籍人士,老外HERE联合创始人Daisy对于参与此次创新创业盛会感到很开心。“这是对我们从事外籍创业人士服务工作的一种认同。”10月9日上午刚参加完全国双创活动周启动仪式,她便兴奋地在朋友圈晒出了9张照片,让世界各地的朋友和她一起感受2018全国双创周的“成都味道”。
谈到创新创业,Daisy认为老外HERE就是在成都浓厚的双创氛围中诞生的。“我们属于人力资源行业,也是传统行业,但当我们将对象设定为外籍人士时,这就表现出了差异性。”随着中国“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中国科技创新创业企业对外籍人士的需求增加,基于此,老外HERE悟出了企业的前景:为中国企业寻找优秀国际人才,帮助外籍人才在中国找到发展新机遇。
目前,老外HERE主要帮助外籍人士融入中国文化,举办多种跨文化活动、人才招聘会等。为了扩大影响,老外HERE还在媒体上进行创新,通过网站、微信公众号向外国人介绍中国文化、中国政策等。
Daisy说:“我自己就是外国人,因为文化的差异,刚开始创业时真的很难,可后来我爱上了成都,我相信在我们的努力下,更多的外国人会爱上这里,在这座城市发展和生活。”
对于想来成都创业的外籍人士,Daisy认为,了解中国文化是了解中国市场和中国客户的前提,必须融入中国文化,才能进入中国创业;其次要了解中国的创业政策,对市场有一定了解;再次要学习中文,多交朋友。
作为走南闯北的外籍创业者,Daisy去过许多国家。在她眼里,成都高新区的创业环境非常符合国际惯例,创新文化也非常好,“我在创业的过程中很少遇到困难,成都高新区给我们创业者很多个性化服务,帮助我们渡过难关。”
走出去、引进来 让双创圈始终保持活力
▶SBC·中国市场总监 徐力
10月9日下午,在“很成都”的众创空间“蓉创茶馆”里,“成都国际创业生态系统讨论会”如期到来。在这场主题直指“国际化”的交流活动中,参会嘉宾们几乎都是在成都创业的外籍创客,他们来自英国、法国、美国、荷兰,最终都在成都汇聚,成了一批资深“蓉漂”。在蓉创茶馆,这些外籍创业者们捧着地道成都盖碗茶,分享各自在成都的创业感受,探讨不同领域的创业协同。
作为欧洲排名第一的创业加速器,SBC是此次国际化论坛活动的发起机构,而SBC·中国市场总监徐力则是此次活动的推进者之一。作为欧洲排名第一的创业孵化平台,SBC在成都高新区落户以来,加快推进海外优质创业企业进入中国市场,并推进他们的技术与资本“联姻”实现产业化,同时帮助在蓉创业项目寻求国际市场拓展。在徐力看来,走出去、引进来同步推进、共同发展,是成都创新创业圈始终保持活力的特色之一。
SBC作为全球性的创业加速器,它的到来为成都的双创环境注入了国际化的、更多元的元素。徐力告诉记者,除了举办各种各样的创业分享会和交流会外,SBC还积极联动本土企业与海外创业团队,促进技术交流和商业合作,打破交流壁垒,积极推进创新创业生态圈的建设和发展。
成都人对新鲜事物的追求、对新兴思想的包容,也让“双创”升级版有了更好的发展土壤,更让海外创业者们看到了好机会。“我们希望能够带来更有深度的创新技术和产品。”在徐力看来,打造“双创”升级版将给这个城市带来更活跃的创业氛围,作为直面创业团队的科技孵化载体,SBC将自身发展与“双创”升级紧紧连接起来,“积极与本土行业企业产生联动与合作,同时利用SBC全球网络资源与导师资源,加速企业稳步发展并向国际化方向拓展。”
/花/絮/
“创业就像是我的人生使命”
随着打造“双创”升级版的步履深入推进,越来越多怀揣梦想的青年走上圆梦之路,这其中不仅有来自知名机构的创业者,也有很多源自草根的创业一族。
“我觉得创业就像是我人生的使命。”说这句话的,是来自四川巴中的年轻男孩伍长城。1994年出生的他,今年7月刚从大学毕业。除了应届毕业生外,他还有另外一个身份——创业者,“我的很多同学都觉得毕业了很迷茫,但对我来说,前路非常的清晰,那就是创业。”还在上小学的伍长城平时最爱的就是在卧室里“发明创造”。初中时,他发明了一款“多功能环保型餐纸盒”并获得专利,赚取了人生中的“第一桶金”。直至迈进大学校门,他的多个发明都拿到了专利证书。
进入大学后,伍长城开始学习无人机应用技术。一次课外实习,让伍长城意识到“农业自动化”是未来智慧农业的重要一环。“以前都是凭兴趣‘小打小闹’,但从那以后我就明确了创业的方向。”随后,他成立了成都璐城科技有限公司,走上了创业道路。初次创业,他将“农业自动化设备”等硬件研发确定为主研方向。但没有任何创业经验的他们,很快遭遇了各种问题,负债达到了60万元。“连我爸都劝我,让我先把创业‘放一放’。”
一次失败,并不能击垮一位勇士。“当时很‘轴’,听不进劝。我认为公司的方向肯定没有问题,但我需要更多创业辅导。”于是伍长城重振旗鼓,开始学习企业经营。“现在想想,之前遇到最大的难题,就是不知道如何去推广我们的技术和产品。”经过不断地努力,今年开始公司逐步走上正轨,并拥有了62个专利产品,其中包含20多项创新技术。“今年6月,我们的营业额达到了50万元。”
如今,伍长城作为四川草根创业者的代表受邀参加全国双创周启动仪式,并与杭州娃哈哈集团董事长宗庆后进行交流。“我很高兴得到认可,也希望通过这次机会,与其他创业者有更多的交流。”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