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查询

创新文化塑造高新之魂

关键词: 创新

  • 发布日期:2018-10-18
  • 来源:成都高新区
  • A+
    A-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独特印记,更是一座城市的根与灵魂。按今天时髦的说法,文化是一座城市的IP。竞争战略之父迈克尔·波特曾说:“基于文化的优势是最根本的、最难以替代和模仿的、最持久的和最核心的竞争优势。”

        翻读世界高新技术园区的成长史,我们发现一个惊人的秘密:凡是成功的高科技园区,永葆着创新的元素,流趟着自由的活力;凡是一个园区从创新走向保守,它就会从成功走向衰败。因文化而盛、因文化而衰的例子,在高科技园区发展史上比比皆是:英国剑桥科技园曾是比肩美国硅谷的世界著名高科技园区,但昙花一现后,现在远远落在了硅谷的后面,究其原因,关键在于缺乏良好的创新文化氛围;美国波士顿128公路科技园区和硅谷是一前一后相继发展起来的知名高科技园区,但随着时间的推移,128公路科技园区发展日渐缓慢,逐渐被世人遗忘,其兴衰沉浮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体制僵化、创新文化减弱是重要因素。实践证明,创新文化是推动高科技园区发展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今天,站在成都高新30年发展的重要历史关口,来审视30年走过的历程,积蓄下一个30年发展的力量,文化是一把重要的密钥。

        三十而立,以何而立?

        对于个人来说,有“立德、立功、立言”,此为“人生三不朽”。而对于成都高新区来说,是立文化、立精神、立内涵,此三者为这片土地塑造了灵魂。

        当我们谈论成都高新时我们在谈论什么?有学者指出:“城市的定义,不在于物质形式,更重要的是它延续文化的功能。”成都高新区的“三十而立”,立起来的不仅是挺拔的高楼和增长的数字,还有她所凝聚的文化意义及精神内核。

        有了文化与精神,这片区域才有了魂、有了根。30年造就的“国际城南”,不是农田上陡然而起的水泥森林,而是人才的汇聚和文化的归集,她有温度有光泽。这里有心系故土的“老高新”,还有怀揣梦想的“新高新”,他们工作、生活在这片创新创造高地上,演绎着锐意进取的创新文化、蜀风雅韵的本土文化、勇立潮头的先锋文化和兼收并蓄的移民文化,塑造出成都高新的灵魂和性格,温暖而个性,质感而深刻。

        而在成都高新精神内核中,最关键的符码是什么?是什么造就成都高新?成都高新何以诞生、成长并走到今天?

        创新文化,是那把解码的钥匙。

        首创

        开风气之先

        在成都高新区30年的壮阔征途中,涌现出了不少在金融领域首开先河的举措,这已经成为一种特殊的区域文化现象,并闪耀在这片极具改革精神的大地上。

        自1951年美国斯坦福大学开启创建科技园区之门以来,全球几十个国家和地区先后建立了1000多个科技园区。科技园区60多年的发展历程显示:世界一流的科技园区始终站在全球经济、科技发展的最前沿,推动着高新技术产业升级与创新。

        一个成功的科技园区应具备的基本条件起码包括这些要素:环境清新优美、基础设施完善、产业高度聚集、自主创新活跃、推动区域发展。创新,再次成为高新技术园区的关键词。

        何为创新?单从字面上理解:创造新事物,引领新风尚。但凡“首创之举”,多被载入史册,为后人所铭记。

        “所铸印凡六,曰敕字、曰大料、曰年限、曰背印,皆以墨;曰青面,以蓝;曰红团,以朱。六印皆饰以花纹,红团、背印则以故事,如王祥孝感、跃鲤飞雀、诸葛武侯、木牛流马……”上文出自《楮币谱》,这篇研究交子的重要文献,详细记录了交子的发行、管理、印刷等。

        交子又称楮币,是世界最早的纸币,发行于北宋前期的成都。据考证,交子的出现,比美国、法国等西方国家发行纸币要早了六七百年。

        千百年后,还是在这片土地上,携带着“创新基因”,成都高新人在金融领域的探索从未止步——

        建区之初,成都高新区管理架构从建章立制到稳步运行。然而面对资金瓶颈,许多问题摆在眼前:带动区域发展的巨量资金从何而来?其他国家级高新区是否有先进经验可供借鉴?有没有一种区别于传统财政手段进行募资,从而服务区域开发建设的举措?

        事实证明,上述疑问同样笼罩着全国高新区。

        成都高新区勇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1992年,成都高新区管委会以组建公司的形式募集发展资金,正式成立成都倍特发展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为全国高新区第一家股份制公司,也是国家科委、国家体改委在全国进行科技与经济相结合的首家股份制试点企业。

        5天内募集资金就达1.1亿元,资金瓶颈问题解决了!没有任何先例,没有任何捷径,凭借当时对国家经济领域政策法规的理解和社会各界的支持,成都高新区成功开创了以定向募资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首创之举”。

        之后,成都高新区迎来更多的“首创”:1994年,成都高新区企业成都普天电缆成为四川省早期赴港上市企业之一;2004年,深交所中小板推出,“海特高新”当年即成功登陆中小板;2009年,硅宝科技成为我国首批28家创业板上市企业之一……

        历史上,开一代风气者,必是值得效仿的引领者。中关村科技园是全国第一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第一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曾经诞生了数个“第一”:我国第一家民营科技企业、第一家无形资产占注册资本100%的企业、第一家有限合伙投资机构、第一支政府引导基金、第一部科技园区地方立法。作为“政策突破先行军,原始创新策源地”,中关村的成功,为全国其他高新区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

        智者先行,故从者众。走过30年,如今成都高新区亦成为“领跑者”。许多“高新模式”“高新经验”,推广到了全国。

        创新创业大潮中,一边是缺钱的初创型科技企业,一边是找不到合适项目的投资者,如何让科技与金融相结合,互为补充、彼此助力,服务中小企业,是全国许多高新区面对的问题。成都高新区“盈创动力科技金融服务平台”(以下简称“盈创动力”)的诞生,解决了这一难题。

        9月13日,成都高新区锦城大道539号,盈创动力科技金融大厦里,一场关于生物医药技术的研讨会正在展开。大厦里人流不息,来自创业者、投资机构、银行系统、券商机构的工作人员往来其间,最鲜活的金融创新思维在这里交锋与融合,这座总面积超过6万平方米的大厦,俨然成都市的科技金融文化地标、全区科技金融交流的纽带。

        “大量科技型中小企业立足成都高新区并深耕各自领域,每一家企业的创新文化凝聚在一起,厚植了成都高新区的创新土壤,而企业成长遇到的困境,则是政府部门金融工作创新和服务理念转变的动力。”盈创动力相关负责人介绍,盈创动力科技金融服务模式已于去年9月获国务院批准,面向全国复制推广。

        敢想敢试,先行先试。创新文化所孕育的“高新模式”如今得到国家认可,引领时代、开辟先河。

        容错

        走敢闯之路

        精密如计算机技术,追求的从来不是没有错误,而是容许出错的空间和修正错误的能力。对于个人和区域发展而言,成功也不是一蹴而就,而是无数次跌倒后从头再来。

        在成都高新区天府软件园采访,一位程序员给我们讲了段有趣的科学知识:金融、电信等重要部门信息系统,采用一种特殊的高端容错计算机,能在软硬件出现故障时,自动切换资源,采取补救措施,以继续正确执行任务。他说:越是庞大的数据,越容易出错,许多错误能为下次修正提供借鉴,不失为一件“好事”。

        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的字典里,从来都容得下“失败”二字。世界科技史巨著《硅谷百年史——伟大的科技创新与创业历程》作者,被称为“硅谷精神布道师”的皮埃罗·斯加鲁菲曾在演讲中说:“硅谷有哪些特别之处?首先是容忍失败的文化,如果你失败了,没有关系。”他说自己就是个“失败者”——在硅谷告诉一个人我失败了3次,他们的反应是什么?“哇,你竟然失败过3次,这么棒”。

        独树一帜的“硅谷文化”是创新文化的典型代表。硅谷在半个多世纪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崇尚冒险、鼓励创新和宽容失败的文化氛围,为创业者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极大激发人们大胆尝试、勇于探索的创新热情。

        容错,也是深圳文化的一大特色。有人说:“深圳不仅给你成功的机会,还给你失败的机会、翻盘的机会。这就是深圳的价值。”

        回望成都高新区30年发展史,就是一路“试错”和“修正”的过程。30年来虽暗礁不断,高新人却仍旧破浪前行。以主动“迎接”失败的姿态建立的容错试错机制,是创新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成都高新区有许多高端装备制造企业,受限于自身条件常常会遇到资金短缺的问题,同时,企业很多技术项目处于“试水”阶段,这一“试”有时成功,而更多时候则要经历无数次失败后才能锤炼出成熟技术。然而,在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后,终于开发出新装备和技术,却因缺乏知名度无法拓展新市场,也难以积累技术参数;用户则担心产品质量达不到要求,不愿为第一套产品买单。

        近年来,成都高新区推出“科技保险”服务,为这类企业解决后顾之忧,让他们在创业阶段大胆试、勇敢闯。“科技保险”服务通过政府补贴、认定科技保险险种、引导企业投保的方式,破解企业技术研发过程中遭遇的各种问题,为企业发展“壮胆”。这一方式实现企业、用户和保险机构的多赢,让企业开展技术研发更有试错的底气,加速释放了企业的创新活力。

        创新路上,失败难免。而“不怕出错”,正是高新精神与创新文化的精彩演绎。投射到创业者身上,是“心若在梦就在”的不惧挑战、败了再来。

        钟波是成都高新区潜在独角兽企业极米科技CEO,他从来不怕失败后的重来。他曾给团队立下一个规矩:对不满意的样机,一律当众砸毁。创业5年多来,砸毁的样机至少有30台。钟波始终认为,产品不够完美,就要推倒重来,哪怕再做一千次一万次试验。“只有极致的产品才能给用户带来极致的体验。”

        成都高新区企业趣睡科技CEO李勇,同样是位“完美主义者”,他时常在微信朋友圈分享公司产品的技术测试视频,让大家了解新品的前期研发过程。

        他说:“每一款新品推向市场前,我们都会进行无数次弹力和拉力测试,了解产品的相关参数,而测试的过程也会伴随多次失败。”谈及创业之道,李勇丝毫不掩饰创业过程中的失败案例,在他看来,正是无数次精心打磨才能换来消费者的最佳体验和行业口碑。

        企业创新文化所代表的“崇尚创新、宽容失败、支持冒险、鼓励冒尖”,让每个人都以宽容、支持的态度鼓励创新,无论是管理者还是员工,企业的每一个构成元素都活跃了起来。

        以容错机制,激发创新活力。在这里,没有人会嘲笑失败者。成都高新区的创新土壤和包容氛围,让创业者感到轻松,他们没有后顾之忧,全力以赴为梦想一搏。许多创业者表示,这样的环境正是他们所珍视的。

        进取

        应时代之需

        成都高新区30年发展史,亦是一部高新创新文化的传承史。创新的种子,化作高新人的责任使然和行为自觉,生根发芽,经30年发展愈发生机蓬勃,体制创新、管理创新、服务创新、科技创新,遍地开花。

        创新是成都高新区发展的灵魂,以创新立命,是所有高新人的共识。成都高新区为什么要如此强调创新?创新的能量究竟有多大?

        在深圳,有一组引以为傲的数据:90%的创新型企业为本土企业、90%的研发人员在企业、90%的研发投入源自企业、90%的专利产生于企业、90%的研发机构建在企业、90%的重大科技项目由龙头企业承担。这是来自于科技重镇——深圳南山区的总结。

        这6个90%成就的“创新之都”,让人们感受到了创新的“能量级”。创新创造,是时代赋予的使命,硅谷、中关村、深圳,都是时代的产物。

        然而,创新并非易事。有学者指出:“古人是不欢迎创新的。”在古希腊,人们抵制创新者,认为会导致社会的不稳定。

        由此可见,创新需要勇气、魄力与智慧,这是勇敢者的征程、冒险者的游戏。“干别人没干过的事,干别人没有干成的事。”作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成都高新,从建区那一刻起,就被时代赋予了崇高使命。

        如今人人讲“创新”,创新俨然一句口号,人们在反思,应该以什么样的方式提倡创新。社会学者提出:“创新是以产业市场为中心,也就是说创新是技术发明的商业化,如果不投入市场,发明就不是创新。”

        “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十字掷地有声。成都高新区建区之始,责任和担当就印刻在所有高新人的脑中。《成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志》开篇“总述”里字字清晰:“科技创新、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是成都高新区发展始终的主题。”

        30年后的今天,这一主题愈发明确,题中之义落于“创新”。成都高新区30年发展史,亦是一部高新创新文化的传承史。创新的种子,化作高新人的责任使然和行为自觉,生根发芽,经30年发展愈发生机蓬勃,体制创新、管理创新、服务创新、科技创新,遍地开花。

        坚持创新驱动,强化产业支撑。以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经济为重点,成都高新区着力培育发展创新型产业集群,构建产业生态圈、创新生态链,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体系中,每一次创新之潮涌动,都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每一件“新品”的诞生,都为我们的幸福生活着墨。

        2003年,英特尔成都工厂项目花落成都高新区,如今全球每两台笔记本电脑中,就有一枚“成都芯”;2016年,成都高新区企业蓝光英诺3D生物打印血管植入恒河猴体内实验取得成功,意味着人类距离器官再造的梦想又向前跨越了一大步;2017年,格罗方德公司格芯12英寸晶圆项目落地高新西区,项目为格罗方德在全球投资规模最大、技术水平最先进的生产基地,产品广泛应用于移动终端、物联网等领域……

        在成都高新区,每一次变革创新,都是一次逐梦之旅。这些产品,化作阵阵吆喝声,在世界的每一处,为成都高新区代言。它们,就是高新创新文化所衍生出的“文创产品”。

        创新,必然与时俱进,不舍昼夜。承载着家园情、中国梦,高新人锐意进取,将创新文化与人文精神相结合,内化为创业干事的热血激情。

        如今,“创新”二字不仅是高新人的信念,更化作一种进取精神,一套涵盖了首创风潮、容错机制和进取之心的文化体系,成为高新精神中的核心基因。

        凡是过去,皆为“序章”。成都高新,其命“创新”。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