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查询

第二届全国义仓日公益嘉年华活动在成都高新区启动

关键词: 公益

  • 发布日期:2018-09-21
  • 来源:成都高新区
  • A+
    A-

        秋收时节,丰收稻米,舂米食新,既是对自然的感恩,也是对邻里互助的感谢,更是文化的传承。在这个丰收的时节,以“你好,邻居”为主题的第二届全国义仓日公益嘉年华活动在全国21个省44个城市同步启动,成都高新区作为本次活动的主会场,现场通过分享邻里故事、同食百家粥、秋分投壶、晒谷纺线、做发簪等方式,邀请市民体验中国传统秋收文化,共话邻里和睦的美好生活。

        ▶居民共享“百家粥”

        在活动中感受邻里温情

        9月16日下午,一片暖阳之下,第二届全国义仓日公益嘉年华活动在成都高新区九方购物中心中央步行街举行。记者从现场了解到,除了成都高新区主会场外,上海、天津、长沙等9个分会场也同步举行了嘉年华活动,让上万名参与者感受和体验现代义仓文化引领下的幸福和谐邻里关系。

        “相比于第一届义仓日主题活动,今年的规模不仅扩大到44个城市,活动内容也丰富了很多。”据成都高新区爱有戏社区发展中心相关负责人杨玲介绍,今年的全国义仓日活动设置了4大功能区域,同时开展主题论坛、社区公共生活体验、文化体验以及义集,除此之外还设置了百家粥分享、秋分投壶、老物件展示、制作手工发簪等互动环节,让居民通过亲身体验,了解过去秋收时的情景,感受邻里之间的互助氛围。

        在文化体验区域,记者看到了一位母亲带着两名混血儿童在体验打谷子和晒谷子。“丈夫是外国人,孩子们从小也没有接触过这些传统的农耕方式,今天就想带他们来体验一下。”居民张女士告诉记者,打谷、纺线、舂米这些农活儿在自己的老家也有,但是随着生活水平提高,自己已经很久没有接触过这些儿时的记忆了。“孩子们很感兴趣,每件工具都要尝试,还告诉我以后有机会想和邻居家的朋友一起去田里体验真正的打谷子。”

        ▶“一勺米”挑战行动

        覆盖人数超300万人次

        秋收时,农家割新稻,初次做好新米饭,便会招集所有家人共同食用,称之为食新。在义仓日,这一民俗有了更多的意义——社区成员在社区中向陌生的邻里募集一勺米,传递互助和分享。

        除了嘉年华活动外,16日当天,义仓发展网络等机构还在全国21个省(直辖市)的249个社区(村)发起了“一勺米公益传播挑战”行动,参与挑战的居民需要敲响邻居家的门,向对方说一声“你好,邻居”,并募集一勺米或者与一勺米等价的捐赠,挑战全过程都要通过社交平台分享发布。

        带着孩子敲开陌生人的门,赠予一句问候,分享一勺米,让孩子们从小便能享受人与人之间基于爱而交往的幸福。“我们统一分配了一勺米工具包,一下午的时间共募集到65斤大米。”挑战行动相关负责人说,在成都高新区肖家河街道新光社区,10组亲子家庭参与了“一勺米”挑战行动,来自新区新光小学五年级(5)班的李康齐悦小朋友和她的爸爸妈妈敲开12户陌生邻居的家门,顺利募集了5斤大米,获得了第一名。“仅成都市就有50多个社区、1000余人次参加了挑战,全国覆盖人数超过300万人次。”

        ▶探索新型邻里关系

        不做最熟悉的陌生人

        义仓起源自隋唐时期,一些村民从自家拿出稻谷放在村中的义仓里,帮助贫困家庭的孩童用“义仓米”去上学,遇灾时各村社则用“义仓粮”开办粥厂,赈济灾民。现代义仓的探索始于2010年,起步于江西,发展于成都,是对我国传统“义”文化的发扬和延续,超过60个城市的1165个社区、126家社会组织以“义仓”为主题进行着睦邻友好、守望相助新型邻里关系的探索。

        随着经济的发展,丰裕时代的来临,然而,钢筋水泥的隔断,让邻里之间也变得疏离,居民参与社区公共生活较为匮乏,社区治理面临巨大挑战。

        “去年,我们成功举办了首届义仓日,全国23个城市参与联动,掀起了一场覆盖人次超200万的志愿服务活动。”据义仓发展网络相关负责人、成都爱有戏社区发展中心东区副主任张利君介绍,今年义仓日活动的主题除了“一勺米”,还新增了“你好,邻居”主题,从一句问候开始,关注“社区邻里关系疏离和公共生活匮乏的问题”。“开展‘义仓’活动,就是想通过这种形式,推动社区互助,倡导更多力量加入到社区发展治理中,让邻里之间不做最熟悉的陌生人。”

        据介绍,在今年义仓日活动的倡导下,全国71家机构、44个城市69个区县249个村社区共312万人次参与到了成都高新区原创的志愿服务项目中,影响力波及全国。为了更好推进义仓志愿者服务,规范义仓的管理,提升志愿服务的水平,经过义仓各成员单位,义仓发展网络专题会议进行讨论,最终形成义仓志愿者服务准则,也将通过全国义仓日活动对外发布。

        义仓 →

        起源自隋唐,村民从自家拿出稻谷放在村中的义仓里,帮助贫困家庭的孩童用“义仓米”去上学,遇灾时各村社则用“义仓粮”开办粥厂,赈济灾民。

        2010年7月,江西省吉安市井冈山大学的“青原色井冈山大学人文纪录中心”发起和组织了现代意义上的义仓探索。次年5月,成都爱有戏社区发展中心将义仓项目引入成都地区,开始义仓在社区中的探索,并尝试在社区中建立以义仓文化为核心的社区参与式互助体系。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