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高新 科技 创新
成都高新区管委会
从1988年到2018年,成都高新区走过了极不平凡的30年。30年来,从建区之初的2.5平方公里起步区,到如今“五次扩区”之后的613平方公里,成都高新区开发开放面积逐步扩大,在这片区域,创新脉动一直在迸发。
创新,离不开人才;创新,也离不开资金!
从2.5平方公里起步区一路走来,成都高新区一直通过创新投融资模式募集资金,扶持区内企业成长,促进产业发展,推动成都高新区“加速跑”。
不断探索资金扶持产业发展的新方式,作为全国首批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地区,成都高新区从最初设立“倍特公司”到“盈创动力科技金融服务平台”省内推广、走向全国,再到各类不同主题股权投资基金落地,多元化的投融资体系已在成都高新区落地生根,与创新创业牢牢相拥、高频共振,奏响金融支持区域创新发展的“三部曲”。
成都高新区南部园区
序曲
破解起步阶段缺钱难题
成立股份制企业 募资支撑园区起步建设
在成都高新区30年的开发开放版图中,神仙树2.5平方公里的起步区是“梦开始的地方”,波澜壮阔的创业之路在此开启。
1990年8月,成都高新区管委会正式成立。1991年,成都高新区获批成为首批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成都高新区管委会承担当时2.5平方公里起步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招商引资及企业服务工作。
建设国家级高新区,成都高新区管委会当时面临的一大难题是资金紧缺。“成都市财政局拨款40万元作为开办经费,成都市机关事务管理局暂借一辆上海牌轿车作为公务用车,我们租借了200平方米房屋作为临时办公场所,开启创业之路。”时任成都高新区管委会主任的张学果回忆,“缺钱”是当时最大的难题。
起步区绝大部分是农田、农舍和荒地,有的村落之间甚至没有公路连接,开发资金严重匮乏。据初步测算,完成2.5平方公里园区建设,需要约10亿元资金,而当时全区年产值6651万元,利税828万元,如杯水车薪。
园区建设面临的资金难题,最终随着改革春风的到来迎刃而解。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之后,一时间,解放思想、加快改革步伐成为社会共鸣,这让成都高新区有了加快提升自谋生路的勇气和可能。
思路决定出路,拥有什么样的思路,就决定走什么样的出路。
1992年7月,经过审慎考量后,成都高新区管委会发起组建成都倍特发展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倍特公司”),与成都高新区管委会合署办公,承担起步区建设的融资功能。同年11月,国家科委、国家体改委批准倍特公司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第一家进行科技与经济相结合的股份制试点企业。
李海明是倍特公司的早期员工之一,谈到倍特公司当年如何通过创新融资方式服务开发建设,如今已是高新发展(注:倍特公司后来更名为成都高新发展股份有限公司)财务总监的李海明记忆犹新,他参与见证了倍特公司早期的诸多投融资业务,“我从成都东郊的一家国营企业调入倍特公司时不到30岁,每天骑自行车到公司上班得花一个小时,虽然道路不是很方便,但当时的成都高新区给人感觉就是处处散发着改革的活力,让人振奋。公司当时设立了财务部,下设核算、资金、审计3个专业部门,财务工作在一开始就是重要一环。”
“为什么叫‘倍特’呢,我们希望它在经营发展中比‘特区’还‘特’!”说起当初对倍特公司的命名,张学果记忆犹新。的确,倍特公司成立后的一系列创新融资举措,在当时屡开国内高新技术开发区之先河。李海明介绍,定向募资是倍特公司获得融资并支撑园区开发的关键招数——倍特公司由成都高新区管委会、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制药厂、成都钢铁厂、西藏自治区石油公司共同发起成立,总股份达到1.2亿元。“自此,服务园区创新发展有了资金来源。”
倍特公司的成立,在当时国家级高新区技术开发区中引起巨大轰动。当时,很多全国同批设立的国家级高新区各方面工作尚未理顺,缺项目、缺资金是共性问题,融资渠道也相当少,政府受体制机制约束,扶持产业发展往往不能直接依靠行政手段“插手”,通过设立公司开展融资,以市场化手段服务园区企业发展成为全国首开先河的创新之举。
在服务园区基建的同时,倍特公司的资金倾向于培育创新载体和创新企业。倍特公司在上市之前将募集到的资金投资了多家企业。从投资项目来看,科技项目居多,投资额度最大,有力促进早期落户的高科技企业创新。
“微电子、生物医药、电脑光盘、多媒体技术、数字影碟机,早期投资的项目现在看来已不罕见,但当时确实很稀缺,倍特公司的资金以‘市场之手’托起了企业加快创新的梦想。”李海明介绍,倍特公司修建的位于起步区的创新载体,至今依旧承担着孵化高新技术企业的功能。
在倍特公司融资功能驱动下,1995年,成都高新区基本完成2.5平方公里起步区建设。起步区内除水、电、路、通信等基础设施基本建成外,6年累计发展高新技术企业152家,其中年产值过亿元企业达7家,初步形成电子信息、生物医药两大优势产业,倍特公司科技与经济相结合的投融资效应逐步放大,为成都高新区奏响拓荒向前、高速发展的“序曲”。
盈创动力
最强音
财政资金扶持企业创新
搭建科技金融平台 提供“一站式”投融资服务
如何更好更快地推动成都高新区发展?随着管理的规范和经济社会发展对企业产权明晰的要求,1996年,成都高新区管委会和倍特公司分离,政企合一管理模式终结。倍特公司于同年10月首次发行社会公众股3600万股,同年11月18日,公司股票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成为全国高新区国有企业上市第一股,继续承担高新区开发建设融资功能。
1996年,成都高新区财政局正式运转,为财政资金探索创新发展的资金保障提供了新的路径。
进入新世纪,一种全新的金融服务科技企业发展的梯形融资模式呼之欲出。梯形融资根据企业成长的不同阶段,结合资本融资特点,给企业匹配债权、股权或者综合金融解决方案,为中小企业提供全方位“一站式”投融资服务。
数据显示,从1991年至2005年期间,成都高新区高新技术企业从14家升至812家,呈逐年渐递增态势,这还不包括其他具有高新技术特征的中小型在孵企业。然而,轻资产、融资难、融资贵是这批企业求生路上的“拦路虎”。
2004年5月,纯国资背景的成都高投创业投资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高投创投”)正式成立。2012年,高投创投运营的成都高新区创业天使投资基金正式启动,作为当时国内首支由政府全额出资的创业天使投资基金,其专业的投融资实力让高投创投成为后来盈创动力科技金融服务平台的重要投资“利器”。截至2017年底,成都高新区创业天使投资基金累计完成52个种子期、初创期项目投资,累计投资金额1.09亿元,项目涵盖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经济等领域。
当时,我国股权投资仍旧处于探索与起步阶段,天使投资、创业投资、私募股权投资等股权融资体系正在试水,直到2005年11月,国家发改委等十部委才联合颁布《创业投资企业管理暂行办法》,头一年成立的高投创投标志着成都高新区开启国内创业投资先河。
成都高新区经过多年的努力,形成了以政府产业引导基金、天使基金、风险投资、债权融资、股权融资、上市融资等多种方式组合的梯形融资模式。基于“梯形融资模式”的理念,成都高新区于2008年打造了盈创动力科技金融服务平台,并相继参与设立了成都高投融资担保有限公司、成都高投盈创动力投资发展发限公司、成都高新区高投科技小额贷款有限公司、成都高新锦泓科技小额贷款有限责任公司等一批专业化的金融服务公司,并发起设立了盈创兴科、盈创德弘、盈创泰富、德阳阳光天使等基金。一系列创新脉动也获得政策支持,2011年10月,成都高新区正式获批成为全国首批开展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地区,盈创动力还牵头开展了科技部“十二五”课题——“面向科技型中小企业科技金融服务平台建设”项目。2014年,“盈创动力模式”获全省推广。
“盈创动力服务平台很注重区内中小型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对高科技高成长、对区域产业、民生有较大价值的企业进行精准帮扶。如何帮助企业成长?企业除了自身在技术、团队运营、市场拓展等方面自我提升外,政府可以在融资方面通过市场化手段进行扶持,这样就有效厘清了政府和市场的边界。”成都高新区财政金融局相关负责人说。
成都高新区成长壮大的“明星”企业,很多都不乏盈创动力的资本帮扶。博芯联科获得盈创动力股权融资400万元、政策性贷款产品“成长贷”连续两年累计300万元, 用于产品研发;谛听科技获得200万元投资,加速产品迭代升级;趣睡科技获得1750万元投资,其中有700万元资金来自高投创投公司的自有资本,另外1050万元则来自成都高新区发行的双创债;墨比科技获得天使投资基金、高投创业公司自有资金及“双创债”资金共计1500万元的股权投资,同时获得政策性贷款产品“成长贷”500万元。
柏奥特克曾获成都高投创投公司的天使投资,后来拿到其他投资机构累计1200万元的后续投资,“对初创企业来说,国有资本注入的优势不仅仅是资金,还有投后管理和后续资本跟投增信。”柏奥特克总经理梁智杰说。
对此,四川省社科院金融与财贸经济研究所所长王小琪曾表示,“从高新天使基金5年来的投资成效看,基金运营方坚持按照市场化、专业化方式进行运营和管理,通过发挥国有资本的投资牵引作用,在促进高层次人才向成都高新区聚集、培育孵化创新技术等方面成效显著。”
目前,盈创动力已累计为5400余家企业提供债权融资超过430亿元,为400余家企业提供股权融资超过74亿元,累计为1.9万余家企业提供投融资增值服务,并助推80余家中小企业改制上市,持续发出科技金融深度融合,推动区域创新发展的“最强音”。
2017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广支持创新相关改革举措的通知》,盈创动力科技金融服务模式获全国推广。除了省内工作站外,今年5月,盈创动力苏州工作站正式在苏州工业园区挂牌,标志着成都高新区科技金融服务模式全国推广迈出第一步。
今年,盈创动力将加强推进平台网络化和移动端建设,拓宽增值服务范畴,不断提升盈创动力的品牌效应。
最美合声
多渠道资本 促产业发展
市场化社会化投资机构
正加速抢滩成都高新区
2005年以来,中国投资界劲吹股权投资之风,一时间,“股权投资基金”的概念在我国很快流行起来。后来,财政资金参股产业基金及各类私募股权投资机构层出不穷,成为各地支持创业的一大举措。
转变财政资金使用方式,通过市场化手段撬动产业发展,成都高新区向“拨改投”进军。
“结合成都高新区大力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经济三大主导产业,财政资金优先投资于这些领域的高成长项目和前景可期的项目,并选择有较高投资水准和行业品牌的投资机构进行合作,确保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在投资比例方面,我们倾向结合具体所投项目进行严格的股权设计,坚持‘参股不控股’的投资逻辑,不干涉基金运营方的日常工作,坚持市场化导向。”成都高新区财政金融局相关负责人说。
由谋划到见成效,由保运转到促产业,证明了成都高新区探索财政资金“拨改投”的明智之举。从后来一系列举措来看,成都高新区通过财政资金撬动产业发展的雄心和魄力令业界慨叹。
6月上旬,“世界一带一路电视台”在泰国曼谷举行开台庆典,来自成都高新区的顺时科技(成都)有限公司旗下品牌“中国功夫娱乐赛事”栏目成功签约落地,“娱乐项目发行渠道拓展和品牌建设资金缺口大,成都高新区财政参股的景诚(成都)股权投资基金对公司实施1000万元股权投资,帮助我们很快走出资金瓶颈期。”中国功夫娱乐赛事栏目负责人张宇东说。
时光倒回两年前,成都高新区管委会联合韩国投资伙伴(以下简称KIP)设立景诚(成都)股权投资基金。这一举措,得益于国家层面的政策红利——2010年3月1日,《外国企业或者个人在中国境内设立合伙企业管理办法》正式实施,使双方合作最终落地。
此前,景诚(成都)股权投资基金已投资多个优质项目,吸引4家省外企业落户成都高新区。“成都高新区产业生态成熟,除吸引省外项目落地外,未来我们将加速推动国外的好项目落地,也会将外资先进的基金管理理念和投资理念同高新区投资界进行分享。”KIP(中国)合伙人王平说。
此外,四川文化产业股权投资基金、四川省创新创业股权投资基金、四川省健康养老产业股权投资基金、四川省集成电路和信息安全产业投资基金等省级财政引导基金,不仅“户口”在成都高新区,还有成都高新区财政资金的参与。根据数据显示,截至去年底,来自银行、证券、期货、保险等领域累计900余家金融机构入驻成都高新区,股权投资机构达521家。仅去年一年,就有近百家股权投资机构涌入成都高新区,此外,保险和保险中介机构、融资租赁、金融信息服务及后台服务、征信及第三方金融机构也加速抢滩。
今年以来,科技与金融深度融合推动创新发展的势头继续看好。2月28日,由上海自贸区基金、四川双创基金和成都高新区自贸办联合发起设立的我省首支自贸区股权投资基金——成都高新自贸区股权投资基金正式落户成都高新自贸试验区。5月中旬,成都高新区对外宣布设立总规模100亿元的独角兽股权投资基金,将聚焦拥有创新技术、创新商业模式、高成长潜力的企业,全力培育独角兽企业。
种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好的项目就是成都高新区招引的“凤凰”,成都高新区财政参股基金中,不少项目通过“投引联动”方式落地,融入本土产业生态圈,形成了既见“树木”又见“森林”的投资格局,为成都高新区高质量发展的时代乐章唱响了“最美和声”。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