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查询

成都高新区:深入开展“大讨论”活动 明确未来发展目标路径

关键词: 目标 发展

  • 发布日期:2018-07-13
  • 来源:成都高新区
  • A+
    A-

        根据《成都高新区“大学习、大讨论、大调研”活动总体方案》和《成都高新区“大讨论”活动专项方案》, 成都高新区连月来聚焦“四个转型”,深入开展“大讨论”活动。

        对照国家科技部高新区40项评价指标,在成都高新区践行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还存在哪些差距?未来成都高新区将从哪些方面发力拉长长板、补齐短板?成都高新区已形成长达两万多字的《关于国家高新区综合评价40项指标对标进位“大讨论”活动情况的报告》,进一步明确了未来3年成都高新区发展目标路径。

        明确目标

        巩固“绝对优势指标” 转化“相对优势指标”

        “大鹏之动,非一羽之轻也;骐骥之速,非一足之力也。”1个多月以来,成都高新区分领域、分层次开展对标进位“大讨论”活动,召开党委(党组)专题讨论学习会207场次,反思查找问题499个、解决问题409个,征求意见建议907条,制定针对性措施685条,梳理出成都高新区当前各项指标详细情况,并针对各项具体指标,提出2018年、2019年、2020年三年发展目标。

        据了解,国家科技部公布的国家高新区综合评价体系,包括知识创造和技术创新能力、产业升级和结构优化能力、国际化和参与全球竞争能力、高新区可持续发展能力4项一级指标,以及“万人拥有本科学历以上人数”“国家级研发机构数”等40个二级指标。

        成都高新区将40个二级指标分为绝对优势指标、相对优势指标和短板指标三类。其中,人均技术合同交易额等6项指标,成都高新区排名靠前,被列为“绝对优势指标”;万人拥有本科(含)学历以上人数等6项指标被列为“优势指标”;其他26项指标为“短板指标”。

        未来,成都高新区将在坚守6项“绝对优势指标”的基础上,力争实现更大进步。到2020年,成都高新区将力争把6项“相对优势指标”转化为绝对优势指标,为“短板指标”提质升位换取更充裕的时间和更广阔的空间。

        寻找差距

        找准产业结构 对外开放等发展短板

        对照标杆找差距,扬长避短鼓信心。推进高质量发展,就是要认真梳理成都高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找准短板,提出策略。

        在40项指标中,反映产业结构、质量效益的指标有12个,包括工业增加值率、企业利润率、服务收入占比等。从2017年全国高新区综合排名来看,成都高新区本土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核心竞争力还有待提升,第三产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从宏观层面来看,当前成都高新区电子信息产业“大而不强”,附加值还不高,生物医药产业需要更多领军型企业和拳头产品,新经济产业资源整合、跨界融合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企业研发投入、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质量等,反映出一个地区的创新能力与核心竞争力,共牵涉到10个评价指标,包括企业R&D经费(研发经费投入强度)支出等。成都高新区企业R&D经费支出等还有较大提升空间。

        如何追赶

        加快产业转型升级 提升质量效益

        在“大讨论”活动中,成都高新区力求解决发展上的“偏科”,破解高质量发展的阻碍。

        在该报告中,记者看到,未来三年,成都高新区将从坚守“绝对优势指标”、巩固“相对优势指标”、补齐“短板指标”、构筑完善火炬统计体系四大方面,实现对标进位。

        产业结构如何优化?产业效益质量如何提升?国际化和参与全球竞争能力如何加强?围绕三大主导产业,成都高新区将从“外引”和“内培”两方面入手,加速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在产业引进上,以强链补链为导向,精准招商,把“微笑曲线”全流程留在成都高新区;在产业培育上,构建从企业孵化到跨越发展良性生态系统。

        在企业研发投入方面,成都高新区将梳理现有研发支持类政策,发挥现有政策引导性作用,特别是针对民企有计划地制定引导方案。聚焦科技型中小企业,明确潜力企业清单,建设高新技术企业动态后备培育库,增强知识产权创造、保护和运用能力,增加专利资助资金金额。

        为提升全区开放合作水平,成都高新区将着力提升科技创新源头供给能力,打通创新生态链,实现原创科学技术快速“孵化”出本土高新技术企业,进而成长为全国引领的科技型企业,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实现自主知识产权走出去。

        同时,成都高新区将着力完善统计体系、夯实统计基础,构建高效完备的火炬统计体系,为对标进位提供扎实准确的数据支撑。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