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查询

四大趋势九大影响:中国如何成为跨国药企高管的关注重点

关键词: 药企

  • 发布日期:2019-09-11
  • 来源:麦肯锡
  • 行业:制造业
  • 类型:机械
  • A+
    A-

2009年至2012年,中国医药市场进入快速增长的“火热”期,2013年至2015年进入“降温”期,增速相对放缓,如今,中国再度成为大型跨国药企CEO的关注重点。

今年三月,中国外商投资企业协会药品研制和开发行业委员会 (RDPAC) 及美国药品研究和制造商协会 (PhRMA)在北京举办了国际医药创新大会,出席此次大会的大型跨国药企CEO不少于7人,包括葛兰素史克、礼来、利奥制药、默克、辉瑞、赛诺菲和优时比的CEO。不久前,中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举办了一年一度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另外几家大型跨国公司的CEO参加了该商业论坛。试想,除了美国和中国,还有哪个国家能对这些CEO们产生如此大的吸引力?

这一趋势意味着什么?  又将产生怎样的影响?

我认为,各行各业的在华跨国公司正迎来四大趋势,另外,九大影响值得我们思考与讨论。

1.从数百万到数十亿的增长:中国市场已成为跨国药企营收和增长的重要动力来源

并非只有制药行业面临这一趋势,医疗科技及消费和汽车行业亦是如此。举例来说,到2030年,中国对全球个人消费增长的贡献预计将相当于美国和西欧之和。中国已成为数种重要产品类别的最大消费市场,从奢侈品到汽车不一而足。

从多数大型跨国药企的季度财报中,都能明显得看到这一趋势:中国市场的业绩表现常常十分抢眼,且还在不断增强。有些公司甚至将中国市场定位为“未来增长的关键支柱”。

一些公司的中国市场营收占比已位居第二,仅次于美国;而另外一些公司,中国市场则成了其主要的增长动力来源。今年第二季度末,几家公司披露了最新数据,其年初至今的在华增速超过30%。加上它们在华业务的规模(其中有几家的营收以十亿美元计),这些数字对企业的全球业绩影响重大。一些公司的在华业绩对全球业绩增长的贡献高达25%。

2.创新:中国成为产品、组合和商业模式创新的新源头

诺华全球药品开发负责人兼首席医学官近期接受《中国日报》采访时宣布,该公司致力于“让每一项关键药品开发计划从一开始就将中国涵盖在内”。许多公司正在走上这条道路,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的改革为其创造了有利条件。

除了管理在研新药及加快新药上市以外,众多企业还纷纷步入中国的创新生态系统。过去三年,阿斯利康在无锡开设了商业创新中心,赛诺菲在苏州开设了全球研究院,默克在多地开设了创新中心,强生在上海引入了JLAB(强生初创企业孵化平台)概念,诺和诺德在北京开设了INNOVO创新平台,罗氏宣布在上海新设一家早期研究中心。这些新建机构的经营范围和经营模式或许不尽相同,但它们通常都希望与生态系统中的其他参与者达成合作伙伴关系,从而促进创新。

3.全球供应链需求:中国在生物制药行业逐渐扮演核心角色

从在全球供应链中扮演的角色来看,中国在先进电子等行业扮演着核心角色,但在生物制药行业,这一趋势才刚刚兴起。我们确实看到,中国拥有为国内市场和出口市场制造小分子有机化合物的重要能力,但迄今为止,跨国公司仍不愿增加它们在中国的大分子有机化合物制造能力。原因不止一个,但对知识产权保护的顾虑最为明显。人们希望,随着时间推移,这些不确定因素会变得越来越可控。我们注意到,勃林格殷格翰等公司已开始在中国运营大分子有机化合物制造工厂,另一些公司(如龙沙)也已宣布了类似的计划。

4.资本和人才:中国正在成为资本和人才的重要来源地

这一趋势在生物科技领域已清晰可见,中国风投在全球融资活动中表现得十分活跃。事实上,2018年美国生物科技行业的融资额中约有40%来自中国。我们还看到,包括绿叶制药和复星在内的中国药企和投资者在中国境外的战略投资规模越来越大,不过目前仍处于初期阶段。人才方面,一些领先制药公司的多位高管常驻中国。例如,现任阿斯利康全球执行副总裁、国际业务及中国总裁和诺华亚太、中东与非洲区的负责人都拥有中国血统,且常驻上海。

这些意味着什么?以下是我看到的一些影响和我的一些预测:

蒸蒸日上:在许多药企的全球议程中,中国的重要性将持续上升,越来越多的公司将中国视作一大区域市场,而非仅仅当作亚太区里的一个国家。这并不是说当前的模式无法继续维持,而是说随着中国的不断发展壮大,中国对投资的需求以及对地区表现的影响会大幅增加,以至于亚太区越来越像是一个“加大版的中国”。因此,很多公司可能会让中国市场的负责人更直接甚至是直接向CEO汇报。

警惕“聚光灯”:中国市场对营收和增长的贡献将成为一大热门话题,原因在于这些指标受到全球投资者的关注。中国市场的业绩很快将能够“左右一只股票”,但这只能是“猜测”,因为很难准确预测中国未来的增长势头。企业需管理自身预期,尽管如此,也仍可能会惊讶于季度环比。

将面临同行压力:随着越来越多的公司将其在中国市场的业绩和战略传达给投资者,金融分析师可能会要求较为慎重的公司阐明对中国市场的战略定位。这并不是说所有公司都一定要将中国市场列为重中之重,但如果不这样,可能就要做出更多解释。

警惕与维持现状者之间的紧张关系:随着中国在全球谈判桌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它与传统发达市场之间的内部紧张关系可能会加剧。中国崛起为全球重点市场之一,在那些增长前景不确定甚至可能下降的市场,将不可避免地引发一些深刻反省。如果致力于开发中国市场,就需要配置更多资源,尤其是资本和人才。企业的目标是在全球范围内实现投资回报率最大化,因此关于预算的艰难讨论将无可避免。

密切关注供应链压力:中国的需求规模如此之大,在其他地方很难看到。过去几年,部分药品因纳入医保报销药品目录而面临需求突然上升等,致使供应链一度中断。展望未来,中国的药品供给配置可能会成为一项复杂的战略决策,不仅要考虑数量方面的显著上升,某些情况下也要权衡带量采购对成熟产品的影响。提高本地制造能力来满足本地市场的话题将被直接提上议事日程。

寄望于人才市场升温:市场的快速增长正为有才干的高管创造得天独厚的环境,跨国药企和中国本土生物科技公司的高管可藉此捕捉职业发展良机,大展拳脚。在中国市场招聘和留存人才,企业需重新思考自身的价值主张,维持自身在这一新人才市场的竞争力。仅仅调整全球人才管理方略或许还不足以维持差异化。

制定与全球研发部门的“快慢”整合计划:与全球研发部门的整合仍在进行中。虽然战略意图相对明确,但创新生态系统仍在发展之中,落实该战略仍是一大挑战。能否成功取决于以下几个关键因素,包括:1)公司能多大程度上吸纳中国团队进入全球产品业务领导行列;2) 全球和中国产品团队之间能否在战略上保持一致并进行有效沟通,既促成战略稳健,又保证高质量且快速的执行;3) 中国团队是否足够强大,能将中国问题融入全球背景,并有效地影响总部。但这并非一个人人可以利用的简单公式。

对具有全球志向的高管而言,中国经验必不可少:越来越多的中层管理人员意识到,拥有中国经验将对事业大有助益。对于未来的高管来说,有什么比经营中国业务的经历更能证明自己的能力呢?中国市场庞大,具有波动性。在中国,与外部利益相关方打交道的复杂程度位居全球首位,而外部变化的速度常常快于内部。礼来、葛兰素史克和百健艾迪的现任CEO等,都曾有过在中国担任高管的经历。

迎接意外:中国一定会令我们感到意外。虽然过去几年的新闻报道大体上利好于跨国公司(中国新的“4+7”城市药品带量采购政策除外),但预计仍将经历一些磕磕绊绊。企业的韧性和投入将经受考验。中国仍是一个“高风险、高回报”的市场。

中国市场已成为当今全球最激动人心的医疗市场,本篇文章中提及的跨国公司的强有力的业绩只是其中一个例子。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