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出行服务
仅不到两周,宛如渣男一般的美国科技公司—Uber再次裁员3000人。 5月18日,Uber CEO科斯罗萨西周一在内部邮件中宣布,继续裁员3000人,关闭全球45个办公室。而在两周以前,也就是5月6日,Uber才刚裁了3700名员工。 作为美国知名出行科技企业,Uber几乎囊括了美国所有的份额,同时为更好更多的盈利,陆续开展了货运及自动驾驶业务。 然而今疫情压力下,不仅新业务未能有效的推进,自身本有的主营业务打车服务也在压力下持续停摆。 数据显示,今年第一季度,Uber营收同比增长14%,至35.4亿美元,其中Uber Eats营收为8.19亿美元,同比增长53%。但净亏损29.36亿美元,上年同期净亏损10.12亿美元。 国外uber压力三大,不得不得裁员节流以控制成本,而对标国内,不得不说到同样是以打车服务起家的滴滴。 对于当下的uber和滴滴而言,相同的是滴滴近来也在开拓新盈利渠道,进军货运业务和无人驾驶业务,不同的是uber在大量裁员,而滴滴则表示不会裁员。 一种疫情,两种结果,是什么导致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处理方式,而对于滴滴口中所说的已实现小规模盈利,滴滴又是否已经做到了。 1.高额成本,断臂求生 半个月裁员1/4,这就是疫情下的uber,而除uber之外,美国第二大网约车企业Lyft也在半个多月前裁员982人。 Nber在邮件中就提到裁员以及关闭事务所将会为公司全年节省近10亿元的成本。 10亿元?美国的人力成本有这么高吗? 是的 众所周知,美国的人力成本是远高于我国以及东南亚国家,以去年经美众议员审核通过的《最低时薪法案》为例,未来几年美国基础人工时薪将从现今的提升至15$/h,15$折合人民币大概为106元,这放在国内的基层员工身上基本是不可能实现的。 除此之外,数据显示今年4月Uber的乘车出行量锐减了80%,作为uber的主要盈利手段的出行服务也在疫情压力下不断腰斩。 难以负荷的人工成本以及暴跌的业务需求,两大主要原因迫使着美版滴滴不得不裁员节流,而在国内,滴滴相对Uber,两大主因都不足以成为制约滴滴的因素。 再加上国家及时发布的稳岗补贴政策及企业资金补贴,诸如滴滴这样的企业基本都能在短时间内应付因资金所带来的困境。 2.小幅盈利,全在掌握之中 国外滴滴压力倍增,而国内呢? 5月7日,滴滴总裁柳青在接受媒体在线采访时表示,到目前为止,滴滴没有或筹集资金的计划,柳青称滴滴的资产负债表非常强劲。 同样的,对于是否会考虑裁员节流一事,柳青也直言没有裁员打算。 对于如此自信的回答,自然而然是因为柳青所提到的,滴滴核心的网约车业务已经实现小幅的盈利。 对于滴滴的盈利情况,我们能知道也仅有在2019年前网络上疯传的2018年亏损109亿,6年合计亏损约390亿元的经营数据。 当然在巨额亏损的同时,也奠定了滴滴在网约车市场的龙头垄断地位,垄断地位意味着什么,不言而喻。 现今距离这份财报已经过去一年有余,滴滴究竟盈利与否,我们无法得知,但从这一年多的时间里滴滴的诸多行为来看,柳青口中的小幅盈利是极有可能的。 事实上,在过去的一年的时间里,滴滴就对已经对全国多个地区的出行价格进行了多次调整,滴滴的第二大业务青桔单车也在宣布涨价。 同时近来网络论坛上也陆续出现滴滴司机抱怨平台抽成过多,收入提成低的情况。 再加上疫情压力下,全国省市限制驾车出行,地铁公交暂缓,大众出行不得不依靠打车以及骑车来实现,用户的需求量也在不减反增。 这一切的一切,让滴滴在2019年至今的时间里实现小规模盈利,其实不难。 3.一种疫情,两种结果,国内Uber已经开始尝试大力投资外外卖业务,希冀着通过这一大需求来扭转网约车的亏损局面。 滴滴则是在具备盈利能力的同时也在疯狂布局海外市场,布局AI、无人驾驶领域,在这人传人的疫情时代,无人驾驶可不失为一个最有效的 对于无人驾驭,国家近年来都在有心布局,2018年,国家级首次出台自动驾驶路测文件《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管理规范(试行)》,随后全国多个城市紧随其后,发布自动驾驶汽车测试管理规范或征求意见稿,以加快无人驾驶技术的研究开发与推广。 如前两个月频上新闻头条的吉利无人驾驶汽车测验。 在专利方面,数据显示无人驾驶2016年专利申请数量已经达到1085项,同比增长255%。之后每年的专利申请数量都保持在1000项以上,而我司作为一家专业的知识产权服务公司,在无人驾驶领域也有涉足。 不论是滴滴还是Uber还是Ola等国外车企,在新的消费趋势下,都在尝试转型升级。 关于出行服务的战火还在继续,滴滴能否在国外市场以及无人驾驶领域如国内般获取一定的垄断地位,还需要时间去验证。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