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科技新城
绵山之南而得名"绵阳"。幅员面积2.02万平方公里,总人口536.8万,辖5县3区1市,代管四川省政府科学城办事处。主城区建成面积149.5平方公里,常驻人口138.1万。中国唯一的科技城、国家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实验先行先试区域、全国创业先进城市、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全国首批"三网融合"试点市、全国首批“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地区、国家产城融合示范区、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市、国家信息消费试点市、联合国改善人居环境最佳范例奖(迪拜奖)。 数据显示2017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074.75亿元、增长9.1%,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12.48亿元、增长12.5%,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436.54亿元、增长13.1%。 作为一座科技兴城的城市,绵阳的发展轨迹要从三十多年前开始: 1985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绵阳地区,建立省辖地级绵阳市,实施“科技兴绵”战略。 1988年8月,绵阳市委一届二次全委会议正式通过了《关于实施“科技兴绵”战略的决定》。 2001年7月,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建设绵阳科技城有关问题的批复》(国函[2001]76号),正式批复了《绵阳科技城发展纲要》,指出:“建设好绵阳科技城,把绵阳市丰富的科技资源转化为巨大的生产力,促进我国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是邓小平同志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重要论断的具体实践,对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科教兴国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2005年10月,国务院批复了《绵阳科技城2005-2010年发展规划》。其主要内容为,充分发挥绵阳的科技资源优势,把绵阳科技城建成以科技为先导、以工业为核心、以产业经济为支撑、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重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科技城;建成国防科技潜能充分释放转化的军民结合体系,建成人才资源迅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中国西部重要的创新示范基地;建成中国西部以电子信息产品研发与生产为主导的产业化基地;建成百万人口大城市、四川省副中心,成为西部地区率先实现现代化的最具活力与竞争力的大城市之一。 2006年,国家有关部委、司局和省委、省政府领导120余人次来绵调研、检查、指导科技城建设。同时,遵照国家有关领导同志所提出的“绵阳科技城就是科技产业城”这一重要指示,全面推进。 2018年7月,绵阳市委七届五次全会召开,提出了建设中国科技城和西部现代化强市的奋斗目标,明确了新时代推进绵阳发展的战略谋划。到2020年,要高质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动四川经济副中心和西部经济强市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中国科技城超常发展取得重大突破,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50%;到2025年,要推动中国科技城和西部现代化强市建设取得重大成果,率先建成四川经济副中心。形成“一核两翼、三区协同”区域发展新格局。打造3000亿元级电子信息、2000亿元级汽车、1000亿元级新材料和节能环保等产业集群。科技型中小企业突破1.5万户,规模制造业企业达1600户以上。 作为中国唯一的科技城城市,绵阳科技城的范围为“一核三区多园” 。 “一核”即科技城集中发展区,重点是军民融合创新驱动核心示范区;“三区”即高新区、经开区、科创区;“多园”即绵阳工业园(金家林总部经济试验区)、游仙经开区、江油工业园、安县工业园、三台芦溪工业园、北川经开区等省级以上开发区。 整个科技城,依托于绵阳九院(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CAEP),简称“中物院”,是国家计划单列的中国唯一的核武器研制生产单位)为代表的国防科研院所18家,以长虹、九洲等为代表的大中型骨干企业50余家,以西南科技大学为代表的高等院校14所,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有突出贡献的专家800多名,在许多重要科技领域聚集着大量高层次人才。 鉴于绵阳在国防军工方面的特殊战略地位,受到了国家、省和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现绵阳境内有独立科研院所43家,博士后流动工作站5个,18个重要国防科研单位和数十个高科技企业,在核物理及其应用、空气动力学、磁性材料、光机电一体化等研究领域代表着中国一流水平。辖区内拥有两院院士28名(其中中国科学院14人、中国工程院14人。而四川省拥有中国科学院院士25人、中国工程院院士34人),是我国重要的国防军工、科研生产和人才基地。 在今年(2019年)9月8日,第七届中国(绵阳)科技城国际科技博览会闭幕上,共签约投资建设项目105个、投资额923.75亿元(人民币,下同),其中,5亿元以上项目39个,投资额824.95亿元。 在经历中美贸易战后,所有人更加清楚明白了只有科技才能兴国,只有科技才能强国。重视和保护知识产权,鼓励创新重视科技才是中国未来的发展方向。中国需要制定相应的政策来牵引,包括企业每年创新投资的占比。作为科技城的绵阳必定会加速自身科技兴城的步伐。引用绵延是人才办相关负责人说的“重视人才、重视研发,是绵阳产业发展的突出特点之一。”在每年6000万元的人才资助中,对“人才+项目”的资助力度一直很高,旨在鼓励企业将人才队伍落户绵阳,最高可获得2000万元资助。 2018年绵阳全市R&D费支出占GDP比重达7%。科技进步综合水平指数、科技进步贡献率分别达70.64%、58%。累计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58项,居全国地级市第1位。“四上”企业有2897家、4亿元以上大中型骨干企业有114家、上市挂牌企业有32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有1万余家。绵阳主导发展的八大产业,即电子信息、汽车、新材料、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生物、食品和化工也有显著提高。长虹控股名列"中国电子百强品牌"第6位,蝉联川企百强榜首;九洲集团产值突破200亿元,成为地方军民融合龙头企业。 京东方、汉能、威马、惠科、诺思等一批百亿级重大产业项目落地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分别达到54.1%、37.5%。累计认定军民融合企业321家,实现产值1530亿元,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超过50%,居全国前列。建有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和优良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拥有全国唯一国家军民两用技术交易中心,科技企业孵化器面积超过113万平方米。 从1965年起,国家把绵阳地区确定为三线建设的重要基地之一,相继在绵阳布点建设了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西南应用磁学研究所等一大批国家级重点独立科研机构,以及长城特殊钢厂等一批大型冶金和机械研制企业,累计建设项目达百余个。 2001年7月,国务院批复同意《绵阳科技城发展纲要》,科技城建设全面启动。到2017年底,绵阳科技城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分别是2000年的10倍、12倍和19倍;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7%,高新技术产业化指数、科技创新综合水平指数分别达到79.8%、70.64%,均居全国前列。 到2020年,绵阳市建市三十五周年,根据中央和省委的战略部署,以及结合绵阳实际,将会争取绵阳地区生产总值突破2800亿元、力争达到3000亿元,四川经济副中心和西部经济强市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中国科技城超常发展取得重大突破。在建市四中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结突破4500亿元,力争达到5000亿元,率先建成四川经济副中心,在全省“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区域发展格局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 绵阳,一座冉冉升起的科技新城。我司今年选择在绵阳成立分公司,无疑是一个清晰长远的战略决策。为了更好的服务中小型科技企业,更好的服务规模上以上企业,促进绵阳乃至全川全国企业运营发展,我司将精准握政策脉搏,顺应形势变化,继续为企业政策咨询行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