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查询

八小时内决定现在,八小时外决定未来!

关键词: 知识

  • 发布日期:2019-01-22
  • 来源:锐创社
  • A+
    A-

       近日有新闻报道,如今连华为现在都要淘汰掉“平庸的员工”,看来如何让自己在这个时代中远离平庸才是生存的关键。

       成功源于8小时之外,利用下班后的时间,不断的充电学习,就是我们摆脱平庸的最好的方法。


       一个企业的要有竞争力,均取决于员工的学习能力,员工强,企业则强更是亘古不变的真理。因为从学校毕业并不代表学习的终止,而是需要在工作生活保持持续学习的热情。然而,现在80、90后的生活工作压力越来越大,并且因为互联网的高度发达,天量信息垃圾充斥占用着人们的生活时间,使得众人浮躁,无暇沉心学习。

       下面就为大家介绍几种方法,从多个维度合理利用间隙学习,从而摆脱平庸。


       多采用具有人格特质的学习方式

       知识是一个极其复杂的信息网络,它真实的存在场景是在人的大脑里,并且在不断迭代。印刷文化时代,人类想保存和传递知识只有通过书本的方式,因此书本成了最好的学习工具,读书就是学习。

       但是现在你会发现网上的音频、视频比单纯的书本多了一些人格特质,如果能够面对面的与牛人亲身接触,学习的效率又会更高。因为牛人就是知识的载体,知识已经被他们像买菜一样买回来洗干净切好,并搭配、融合好,跟他们学更省时间。尤其是在平时的社会协作中,向人学习,降低我们的知识负担,帮助我们筛选和归纳,是最好的减轻知识总体负担的方案。


       通过不断搜集新概念来高效地学习

       人类是一个超级模式化的动物,世界本身非常复杂,它如何能变成知识呢?就是通过沉淀为一个个概念的方式。概念作为所有学科的基础框架,掌握知识本质上就是掌握概念,在了解一门新学科的时候,先去了解概念就变得特别重要。通过掌握一个个的新概念,搭建起知识框架,再进来新的信息,就可以知道把它放在哪儿。


       通过缝合将知识内化

       很多人都在感慨,读了这么多书,一合上,啥也没记住,可见缺的就是——缝合。知识要成为自己的,一定是由内而外长大,那怎么缝合——表达一次。表达分很多层次,可以通过说、讲的方式,也可以写一个读书笔记。说可以不用对象、不用场合,只要让自己能讲出来。读书笔记可以就是一句话,看完记下认为有用、有趣的地方,这就叫缝合,就和原有的知识体系长在一起了。这个知识点即使将来全部忘了,也知道哪儿有,可以去查。

       正如爱因斯坦讲过一句话“什么是教育?就是把在学校里学到的所有东西全部忘光了之后留下来的东西才叫教育。”


       充分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学习

       我们每个人的时间都在被剧烈的碎片化,必须充分利用好这一大堆碎片时间,我们必须要练成一个本事,就是利用碎片化时间拿到实实在在的知识。知识的产生本身就是碎片化的。一个念头,一个假设,一个结论碎片化的产生,拼凑出一篇论文发表出来,被验证之后用一个理论体系再把它总结出来。读一本书,上一个学期课,最终留下来的也一些碎片化的印象,如果学习的结果就是碎片化,那碎片化学习就没有问题。富兰克林说过一句话“我一生的知识积累的来源就是这样的,我在查找一方面资料的同时,意外地看到了另外的资料,这就是我的学习”。这就是碎片化的学习。


       立定目标,不断向前,把知识落实为行动的成果

       驱动行为的思维方式有两种:第一种叫立场、感受和意见;第二种叫目标、方法和行动。世界是剧烈分层的,任何一个选择都有无穷的层次,立场、感受和意见是一个特别不确定的东西,会随着时间、环境、阅历等因素不停摇摆,不断变化。一旦切换到第二种思维方式,只有目标、方法和行动的时候,一切就被整合起来,正如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按照行动的方式去思考,行动是逼着让自己的想法、意见和知识最终变成你自己的唯一方法。不能等洞悉了事物的全貌才动手,也不能等找寻到最优方案才执行,立定目标,不断往前,才能把知识落实为行动的成果,这就是我们面对知识的态度。


       学习不易,保持不断进取的态度更是不易。时代在进步,跟不上时代步伐,带来的就是与社会脱节,最后走向被淘汰的命运。人要有二亩地,白天是裹腹的,晚上是耕种未来的,只有不断学习,不断完善自己,才能使自己在企业乃至社会中更具有竞争力!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