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马拉松
推崇马拉松的人,可以把它捧到天上去,说它是在生活重压下一种对自由的表达,是新时代里对生活的另一种信仰,是复杂的社会关系中对焦虑压力的释放;而怕马拉松的人,理由就实在很多了,这毕竟是42.195公里。
2018年10月27日上午7:30分,东风日产成都国际马拉松赛事就这样开始了,总共2.8万人参赛,沿途的赛道规划能让选手充分的感受到从成都灿烂的古文明跑向澎拜新时代的城市文化底蕴。近五年来,城市马拉松热潮就开始疯狂的覆盖着中国一二线城市,在2017年出的中国马拉松年度报告里指出:2015年在中国注册的官方马拉松赛事有134场,2016年有328场,而2017年就高达1102场,参赛人数也是由16年的280万人次爆增至17年的近500万人次;不过其中很有意思的一点是参加这些赛事的中坚力量并不是活力四射,精力充沛的20来岁的青年,而是30~39岁已步入而立之年的人群,生活对于这个年龄阶段的人群从来都不善待,所以可能确实需要一场宣泄。
抛开激增的数字,在它们背后其实藏着一个数百亿的商业蛋糕。
马拉松赛事基本由国内的一些体育文化公司承办,这些公司的主要工作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主要负责政府部门,主要是办理承办赛事的各种审批手续;而另一个部分就是拉赞助商。在体育赛事行业,一般的顶级赛事如欧冠、NBA等,版权费差不多占总收入的一半以上,但目前为止,国内马拉松比赛还只能依靠赞助商。根据新周刊披露出来的数据表明,一场由智美体育在杭州承办运营的一场马拉松比赛为例,成本在1200万元,收入则为2000余万元,大约有着800余万元的毛利润。如果一年能承办十来场比赛,则利润便可过亿元。一场马拉松赛事的参赛人群高达数万人,能形成如此的规模,不仅是因为本身的品牌影响力,还有很多其他的相关产业助力,比如说互联网行业,很多跑步软件的出现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Nike+、悦跑圈、咕咚、乐动力、虎扑跑步等;还有小米手环、华为手环等等一些高科技产品,这都是马拉松带动的衍生服务和产品。正因为有着这么多消费基础在,所以品牌赞助商才会在马拉松赛事上不留余地的一掷千金,所以这不光是一场赛事,更是一场现象级的城市营销。
说完马拉松的商业价值,让我们回归到跑步本身上面来。
上面的数据表现指出了30~39岁的人群是马拉松赛事的主要参赛人群,为什么这个年纪的人群数量是最多的?这个年龄所承受压力和焦虑来自于身边的方方面面,人们寄希望于在跑步的那一个多小时里面能够真空自己,没有上司同事,没有妻子孩子;除此之外的另一方面,那就是跑步,从某种程度来讲是一种修行,对待过剩的修行,比如营养过剩导致的肥胖。越来越多高新技术产品和服务充斥在我们的生活中,极大程度上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人们达到目的的方式不用自己再动手了。经济的发展让人们都可以活的很舒服,而食物带来的饱腹感可以提供一个人的灵魂满足感,现在的社交平台上点赞最多的视频不是美女就是美食,一个美食博主显得脱俗又接地气。但当身体健康的发展不能随着心走时,我们就要开始控制和戒掉把我们往“邪恶深渊”拉扯的东西,像糖、烟、酒、以及不健康的习惯,那么跑步这项单调、乏味甚至有些自虐的运动就开始流行这个年纪了,因为开始步入那个年纪,身体的激素减少,要依靠自身去调节过剩的身体屹然是不可能了。抛开所有的附加光环不谈,跑步的目的就是用外在的手段去控诉社会对我们身体的摧残,其实和拥有这个目的的活动广场舞如出一辙。蒋方舟说“广场舞大妈除了装备不如跑者,背景音乐落后二十年以外,其实两者并没有太大本质的区别”。虽然没有本质的区别,但这条鄙视链确实是存在。
巨大商业契机下的马拉松,其实在拂去光环之后和普通的锻炼活动都是一个样子,商业价值、社会阶层、日常谈资……这项运动承受了太多除了运动以外的东西。我们应该坚持的是这项运动本身带给我们的改变,而不是附加价值,我们跑步不是因为时尚,不是因为模仿,不是因为一身昂贵的看起来很酷炫的跑步装备,也不是因为朋友圈的点赞和认可,尽管生活从来不简单,但我们还是要在长途跋涉后挥洒着汗水回应以微笑,因为我们跑出的每一步都扬起了尘土,每一个方向都不同于过往。
附件下载